圖書館閱讀禮儀參考

圖書館是一個公共場合,所以我們應該特別注意禮儀,下文為大家介紹圖書館閱讀禮儀,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具體內容吧!

一、輕靜

一個“靜”字,常作為警示,貼在圖書館的高牆正中,也凝練地歸納了圖書館應遵守的禮儀。保持圖書館內的安靜,就要求讀者做事要輕手輕腳,說話要輕聲細語,不得大聲喧譁,並將手機及其它電子產品調整為無聲,在館內不應撥打、接聽手機,不應做與學習無關的事情。

進入圖書館走路要輕,入座起座要輕,翻看書刊要輕。在圖書館要儘量少說話,遇到朋友好以點頭、微笑的方式打招呼;如果確實需要與學友交換意見, 應簡明快捷、附耳低語,較長時間的討論應到室外。在安靜的學習環境裡,任何人旁若無人的談笑,喋喋不休地說話都是很失禮的。

二、潔淨

這裡的潔淨指兩方面:

(一)重個人儀表的整潔

儀表就是人的外表,包括容貌、服飾和姿態等。圖書館是公共場所,讀者應注意自己的儀表禮儀,塑造自己的最佳形象。

面容清潔,頭髮梳理整齊,會給人留下生氣勃勃、精神飽滿的好印象。保持雙手的乾淨,沒有油膩污漬,這樣才不至於翻書時把書弄髒。著裝整潔得體,每個紐扣都要扣好,不要披衣散扣,不要穿拖鞋、短褲入館。

(二)保持館內環境的乾淨

圖書館是全校師生共同學習的場所,學生到圖書館有義務講究衛生、保持整潔。雨天進圖書館時,應注意把雨具放在指定地點,還要把鞋底的泥水弄乾淨,以免濺到其他讀者身上或把圖書館的地面弄髒。

在圖書館閱讀時,不要亂扔紙屑,不隨地吐痰,不大聲咳嗽,愛護館內衛生,不在館內吃東西。在圖書館內邊看書邊吃東西,不僅影響他人閱讀,破壞學習氣氛,還易弄髒圖書。

愛護書刊資料,不要亂塗亂畫、撕頁、污損或帶 走書刊,離館時,要把書刊放回原處,不能隨便放在 桌子上。自己的紙筆要記著帶走,廢棄的紙張應自覺 扔到館內的垃圾簍或帶出館外扔到垃圾箱內,自覺把桌椅復歸到原位。借出閱讀的圖書讀完後要及時歸還,“熱門書”更應速看速還。

三、雅敬

“雅“指的是自我舉止文雅;“敬”指的是對人恭敬禮讓。進入圖書館,應自覺排隊,借還圖書時,應雙手將書遞到工作人員手中,並注意使用“您好”、“請”、“幫”、“謝謝”等禮貌用語。如果借還書的人很多,要耐心等待,不可連聲催促工作人員,也不可走來走去。

愛護圖書館裡的公共財物和設備。不搖動桌椅,不在桌、台上亂刻亂畫。

四、更多注意事項

1.讀者應當堅持圖書館內的安靜,做事要輕手輕腳,說話要輕聲細語。

2.讀者須注重個人儀表的整潔和堅持館內環境的潔淨。在圖書館閱讀時,不要亂扔紙屑,不隨地吐痰,不大聲咳嗽,不吃零食或嚼口香糖,離館時,要把書刊放回原處,不能隨意放在桌子上。本人的紙筆要記著帶走,廢棄的紙張應盲目扔到館內的渣滓簍或帶到館外扔到渣滓箱內,盲目把桌椅復歸到原位。

3.自我舉止文雅;對人恭敬禮讓。進入圖書館,應盲目排隊,言行失當會遭到他人的輕視和側目的。

4.保護圖書館裡公共財物和設備。不搖動桌椅,不在桌、台上亂刻亂畫。要保護圖書,不摺疊、污損,不亂塗、亂畫,更不能撕扯書頁、“開天窗”。

5.禮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一切公共場所中都要有一種“禮讓”肉體。進入圖書閱覽室,不應為他人占座位。圖書館作為公共場所,有空位人皆可坐,但欲坐在他人旁邊的空位時,應有禮貌地請問旁邊能否有人。在借書時假如與他人同時看中同一本圖書,不要搶奪,可向工作人員訊問有無複本,或別的版本。假如真實沒有,二人應互相辭讓,急需者先借,另一人在工作人員那裡做預定註銷。借出閱讀的圖書讀完後要及時出借,“搶手書”更應速看速還。

6.斯文著裝。進入圖書館著裝要斯文,不能穿太運動、太簡陋或太時尚的服裝。

7.講求個人衛生。身上、頭上、口腔內、腳上不應有不良味道。在閱讀室內打噴嚏、打嗝、咳嗽、打哈欠時都要有節制,應事先道歉,捂上嘴轉身再進行。

8.先來後到。要求服務如借書、還書、登記、閱讀、複印,以及吃飯、上下電梯時要遵守先來後到的秩序。

9.不給他人占位。圖書室里人多,結伴閱讀的早來者不應該給晚來的人占座位。不長時間地站在閱讀室書架前閱讀,以免影響他人查尋。

10.善待圖書。在查閱書籍時,不可將書籍撕壞、撕掉、折角,或用筆在書上塗抹畫線。翻頁時不用手指蘸唾液。用完了的圖書、報紙、雜誌,如清楚地知道放在哪裡,應儘量放回原處,不清楚也不要亂放。如果有需要的資料,可到複印部去複印,不能將資料和圖片撕下來,甚至私自帶走整本書。

11.圖書館或閱覽室內應保持安靜。走動時腳步要輕,談話聲音要壓低,不大聲閒聊,帶手機者應調到震動檔以免影響他人閱讀。

12.圖書館裡的吃飯和休息問題。在圖書館裡不要吃容易咀嚼出聲或帶殼的食物。如果自備午餐,也要到休息室而不要在閱覽室裡邊吃邊看。休息室的椅子可以小憩,但不要躺下休息。

13.好借好還。借書要遵循借書程式如期歸還。

14.保持衛生。不亂扔廢紙、垃圾、筆屑和吃剩的食品。

讀書是為了增長知識、淨化心靈、提高自身素質和修養,進而成為知書達理之人。然而,在使用書籍的過程中採取了非“學者”的風度,就失去了這一努力的最原本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