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青年節演講稿:民族精神,民族的靈魂

大家好!

今天在這暢談五四精神的同時,我們也來談談“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其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總體精神氣質。它有著鮮明的民族性和時代性,是一種超越階級、階層之上的全民族的精神支柱與凝聚力。中華民族是具有偉大民族精神的民族,千百年來,中華民族之所以能歷經磨難而不衰,飽嘗艱辛而不屈,千錘百鍊而愈加堅強,靠的就是威力無比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歷史的。一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便是民族精神的積澱史。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包含著一些主要的精神要素:一是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易經》的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成為無數仁人志士的人生信條,激勵著人們為國家和民族的事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二是對正義價值的認可與執著追求。孔子的“朝聞道,夕死可矣”;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青照汗青”;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殺生成仁,捨生取義,成為中華民族精神的要義之一。三是憂患意識。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一直激勵著人們奮發有為、勤政為民。“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在感受憂患中超越憂患,並最終達到“不憂”、“不惑”、“不懼”的境界。四是歷史責任感。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秋瑾的“他年成敗利鈍不計較,但持鐵血報祖國”,無不表現出強烈的歷史責任感。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中,超越個人的衣食之利,以天下蒼生為己任,是一種主流意識。這些歷代精英提倡和追求的各種高尚精神匯集在一起,便成了中華民族源遠流長、世代相傳的國魂意識,成為炎黃子孫的立身砥行的精神支柱,成為民族的脊樑。

民族精神是發展的。民族精神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如果說《周易》中貫穿的“自強不息、厚德載物”的思想主線,是古代中華民族精神的集中體現的話,那么,近代以來一直孕育著現代革新的中華民族精神,“萬眾一心,發憤圖強,振興中華”就是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在中華民族危機最深重的年代,孫中山先生率先喊出了“振興中華”的響亮口號,成為倡導中華民族精神近代革新的第一人。在“五四”新文化運動中,以陳獨秀、李大釗為代表的新文化運動先驅們,不僅高舉起民主與科學的現代化旗幟,而且第一次舉起馬克思主義的旗幟,倡導“少年中國精神”,實現了民族精神的創新。以毛澤東、瞿秋白、方誌敏等人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更是堅持把優秀傳統與時代精神相結合,以拋頭顱、灑熱血的大無畏精神,為呼喚民族精神譜寫下一曲曲“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的壯麗詩篇。在長期革命鬥爭中形成的長征精神、紅岩精神、延安精神又為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增添了新內容。新中國成立後形成的“為國爭光,為民爭氣”的大慶精神;“助人為樂,無私奉獻”的雷鋒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於攀登”的兩彈一星精神;“嚴防死守,戰天鬥地”的抗洪精神等等,都是隨著時代的進步,凝結起來的時代精華。xx同志把當代的民族精神歸結為“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緊跟時代、勇於創新的精神”;“知難而進、一往無前的精神”;“艱苦奮鬥、務求實效的精神”;“淡泊名利、無私奉獻的精神”。這些精神經過共產黨人的大力倡導和身體力行,已經逐漸升華為最本質、最深刻的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