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百年校慶校長演講稿

百年同濟,為中國的科教事業樹起了無數豐碑。同濟首任華人校長阮尚介曾言道:“以今之世,而言庶富之原,舍科學將安歸乎?”一個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同濟在中國傳播和建立了德國醫學流派,開啟了現代工程師教育,夯實了中國軍工、測繪、造船事業的基礎。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學校積極倡導科研與服務社會緊密結合,堅持自主創新,攻克了大跨橋樑和高聳建築抗震抗風的世界難題,主持了中國南海首次大洋鑽探科學考察,發現了心房顫動致病基因,研發了32位高性能嵌入式cpu,開創了特大城市智慧型交通系統,研製了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燃料電池汽車……民族復興促進了大學發展,大學發展支撐著民族復興!

百年同濟,開啟了中外科技文化交流的重要視窗。同濟誕生於東西方文化的碰撞交融之中,淵源於德國,拓展到歐洲,交往拉美,牽手亞非,貴賓紛至沓來,學子競相負笈;中德學院、中法學院、中意學院,與聯合國合作建設的可持續發展學院、世界文化遺產研究中心等,為學校開拓了更大的國際發展空間。大學溝通了世界,世界關注著大學!

百年同濟,演繹著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主題。同濟因上海開埠興市而創建,因上海繁榮興旺而發展。在上海“四個中心”建設歷程中,同濟的成長得到了上海的大力支持,同濟也為上海的騰飛作出了重要貢獻。寶鋼工程幾經波折創造輝煌,洋山深水港反覆論證得以興建,浦江大橋完全自主設計建造,上海世博會規劃建設順利推進;還有東方明珠頂升,捷運工程貫通,越江隧道掘進,蘇州河治理,……上海城市建設的重大工程,凝聚了同濟多學科的創新智慧,浸透著幾代同濟人的心血。在上海努力實現“四個率先”的今天,同濟正在全力提供科技、人才和文化的支撐;與相關城區共同探索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公共社區“三區融合、聯動發展”的模式,以大學知識的外溢和外延,促進城區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立足上海,面向全國、走向世界,學校向外拓展的步伐不斷加快。西藏日喀則桑珠孜宗堡修復、加納共和國體育場興建,俄羅斯聖彼得堡波羅的海明珠整體規劃等等,都是同濟師生的精品傑作。城市孕育了大學,大學滋養著城市!

回顧學校曲折奮鬥的歷程,閱覽前輩校友們載入史冊的光輝業績,我們的心靈受到強烈震撼,我們的胸中充滿豪情:一百年來,同濟的發展始終與國家的命運、民族的振興緊緊聯繫在一起,國家積貧積弱之時,學校以濟世興邦為己任,力求醫工結合、發展社會;民族危亡之際,師生以熱血書寫青春,以工程報效國家,鑄就了豐功偉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同濟人秉承嚴謹求實團結創新的校訓,堅持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為國家繁榮富強作出了突出貢獻。同濟的百年,是可歌可書的百年,是引以為豪的百年!

歷史走進了21世紀,人類邁入了知識經濟時代。回眸12世紀中葉世界上第一批大學於歐洲誕生,在近千年的時間裡,人們曾經把大學比作象牙塔。這不僅是因為其中研究高深的學問,更因為那些學問離普通百姓太遠。而今大學之所以受萬眾矚目,根本原因是科學技術與人民生活日益緊密的結合。當代科學技術飛速發展,推動了經濟社會高速前進,改善了人們的生活質量,也增強了人們更加親近科學和掌握科學的願望。大學應該成為幫助一切有志者實現這種願望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