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生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

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縮寫為WFD),是世界各國政府每年在10月16日圍繞發展糧食和農業生產舉行紀念活動的日子。小編為大家整理了小學生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3篇,歡迎大家閱讀。

小學生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篇1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上午好。我是六一(3)班的**,今天我國旗下講話的主題是“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或許,大家是第一次聽說“10.16世界糧食日”。當今的我們生活在一個匆忙的時代里,我們身邊的一切都在飛速地運轉著,我們的目光在這個浮躁的世界裡關注得太少太少。也許有人會說:我們早已遠離食不果腹的年代,吃飽飯、吃好飯已經成了司空見慣的事情,還有誰會關注糧食,還有誰會在意隨手丟棄的糧食?然而,現實情況令人堪憂:全世界人口與日俱增,糧食供應日益緊張。全世界還有許多地方和我國的一些偏遠貧困地區一樣,人民生活水平極其低下,連最基本的溫飽問題尚未解決。

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先決條件。

節約糧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中國是一個有著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古國,經歷了太多的戰火與災難,並且當時糧食生產又是靠天吃飯,產量極低。古代勞動人民對於糧食就非常的重視,我們說“手中有糧,災年不慌”,正是源於前人對糧食的深厚情感和節約糧食的習慣,使他們度過了一年有一年,迎來了光輝的新世紀。節約糧食,是對他人勞動的尊重。古人有“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的詩句,描述了農民在炎炎烈日下耕耘的場景,可以想像農民種糧的艱辛。有的人說:吃飯的錢我繳了,我浪費的是自己的,跟別人沒有關係。從表面上看,浪費只是個人的消費方式,但從本質上講,它卻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一個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節約糧食,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而不是說你的生活好了,你浪費得起就可以浪費。浪費是一種不尊重自然和他人勞動果實的可恥行為。即使在已開發國家,節儉也被視為一種美德。這是對勞動的尊重,也是一種社會責任。

在開發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尤為嚴重,約有五分之一的人無法獲得足夠的糧食。據統計,今年頭9個月,全球有624萬人死於飢餓和相關疾病,其中約500萬為兒童。非洲南部地區和一些西非國家,由於地區衝突和愛滋病,飢餓形勢尤其嚴重。枯瘦的非洲兒童似乎已經成為飢餓的代名詞。1994年,南非“自由記者”凱文·卡特憑藉自己的攝影作品《飢餓的蘇丹》獲得美國新聞界最高獎——普利茲新聞獎。照片記錄著一個令人震驚的場景:一個瘦得皮包骨頭的蘇丹小女孩在前往食物救濟中心的路上再也走不動了,趴倒在地上。而就在不遠處,蹲著一隻禿鷲,正貪婪地盯著地上那個黑乎乎、奄奄一息的瘦小生命,等待著即將到口的“美餐”。人類,通常站在食物鏈的最頂端,通常作為最終的捕食者,而這樣一個錯位的場景,錯位的角色,讓每一個人看後都震撼不已、唏噓不已。

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以見到浪費糧食的現象。也許你並未意識到自己在浪費,也許你認為浪費這一點點算不了什麼,也許你仍然以為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然而事實是:我國人口已超過12.5億,每年的淨增長是 1200萬人;人均耕地面積1.2畝,是世界人均值的1/4;目前耕地面積正以每年30多萬畝的速度遞;全國40%的城市人口消耗的糧食依靠進口。從1981-1995年間,全國共減少了耕地8100萬畝,因此而減少糧食生產500億斤。而且現在這個減少速度仍然在不斷加快。亂占耕地、挖沙、土地質量下降、荒漠化等種種現象在蠶食著耕地。我們不妨算這樣一筆賬:倘若我們每天節約一粒大米,那么十億人可節約多少?五千多公斤!一年可節約將近兩千萬斤,折合人民幣兩千萬元。這筆錢若按每所希望國小五十萬元算,則可蓋四十所希望國小;按每人學雜費三百元記,則可使七萬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因此,光碟行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

這些事例和數據提醒著我們每一個人:節儉自持,從點滴做起,從身邊做起。

在我們的校園裡,仔細觀察,也能發現許多浪費的現象。不僅僅是糧食的浪費,還有生活中的細節,例如跑操時有些無人的班級沒有關閉電源,洗手間的水龍頭在無人使用時仍然大開、垃圾桶中丟棄著吃了一半的麵包等。

在此,我提倡每一位同學讓節儉成為習慣,節約資源,從我做起。

古人云:“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節約是一種美德、是一種素質、是一種修養、是一種智慧。節約資源,健康生活,讓我們從珍惜糧食開始做起吧。

我的講話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小學生世界糧食日國旗下演講稿篇2

今天是什麼日子?每年的10月16日是“世界糧食日”,每年“世界糧食日”所在的周為“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為什麼要定出個“世界糧食節”來?為什麼還要有個“愛惜糧食、節約糧食宣傳周”?難道我們的糧食不夠吃嗎?是!我國是農業大國,雖然糧食最近幾年均增產,但是人均糧食占有量長期處於較低的低水平。我們國家不斷人口增長,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我國糧食的供需仍將在緊張中度過,我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大的糧食進口國。

有一位小朋友對奶奶做得很多事情總是看不慣的。他在一篇作文里是這么說得:奶奶是個很節儉的老人。節儉是好事,但我覺得她節儉得有點近乎摳,無法理解。一次,燒飯的時候,她不小心把米撒了點在地上,我就順手準備掃掉。我腰還沒彎下去,只見一隻滿是皺紋的手擋著我,我愣在那不知道為什麼?這時,奶奶開口了:不要掃掉,撿起來洗洗,浪費可惜。我說已經髒了,反正就一點點,算了吧。奶奶可不理會我,自己佝僂著身體,蹲在地上慢慢地拾著,每拾起一點就用嘴巴對著吹吹,很專注地,仿佛掉在地上的不是米,而是她的寶貝樣。等到全部拾好後,再用臉盆裝著用清水一遍一遍的洗,看她洗完端著米出來,臉上露著孩子般開心的笑,嘴裡還自言自語:看看,多乾淨,還不一樣吃嘛,你們……我聽懂了她未說完的話是什麼意思,但我依然是不已為然的搖著頭。而奶奶露出了燦爛的笑臉。還有,我們家的電飯褒燒飯總是會在下面結鍋巴,所以每次都有很多飯不能吃。我總是把這些鍋巴倒掉的,有次被奶奶看見了,她老人家又開始了對我的節約教育。我不服氣說:“這都不能吃呀?幹嗎不能倒掉?奶奶也不搭理我,從我手上接過電飯褒,然後倒了些開水在裡面,泡了一會兒,就見她開始用小勺把那些鍋巴,一點一點地刮出來,然後放進自己的嘴裡。天哪,我真的是服了她老人家。我半開玩笑地對奶奶說:”奶奶,你真會動腦筋呀“。奶奶聽了我的話,不好意思地對我說:”我知道你心裡是怎么想的,不過我們老人家是經歷了饑荒歲月的,知道糧食的寶貴,我不是小氣,只是覺得這樣真的很浪費。我在心裡有點改變了對奶奶的看法,但是我覺得這樣吃對身體有害,我依然不贊同,但又沒有辦法讓奶奶也改變她的做法,於是和媽媽商量,換了個新的電飯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