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段考總結學生大會發言稿

2.強化時間觀念,樹立學習信心。

同學們,離我們人生第一次大考——中考只有6個多月了,真正的上課時間只有26周共130天的時間,這130天的課堂,將決定你能不能國中畢業,能不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中。你將來的大學夢,你將來的好工作、好生活,就靠這130天的課堂了。同學們,你們還有什麼理由不努力學習、不認真上好每一節課?難道要等到明年6月以後再來努力嗎?今天你不努力搞好學習,明年的6月你將要努力去找學校。怕吃苦你將吃一輩子的苦,不怕吃苦你就只吃這個月的苦。同學們,只要我們有信心,有決心,沒有過不了的河,沒有登不了的山。上好每一堂課,做好每天的作業,“一份耕耘,一份收穫”。在這裡我敢保證,只要你們肯努力,我們初三的全體老師一定能幫你實現中考的夢想與目標。

3、給自己施加一點壓力,成功是被逼出來的。

古希臘有位名叫戴摩西尼的年輕小伙子,為了提高自己的演說能力,躲在地下室中練習口才,但他時不時就想出去溜達溜達,心總靜不下來,練習的效果很差。無奈之下,他把心一橫,拿起剪刀就把自己的頭髮剪去了一半,成了一個怪模怪樣的“陰陽頭”。這樣一來,由於羞於見人,他只能徹底打消外出玩樂的念頭,專心地練口才,一連數月足不出戶,演講水平也因此而突飛猛進。最終,戴摩西尼成為了世界上著名演說家。

與此相似,在1830年,法國作家雨果與出版商簽訂了一份契約,要求半年內交出一部作品。雨果為了確保能將所有精力都放在寫作上,便將除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鎖在了柜子中,並把鑰匙丟進湖裡。如此一來,由於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便徹底斷了外出會友和遊玩的機會,一心撲在了寫作上,結果作品提前兩周完成,而這部作品,就是聞名於世的文學巨著《巴黎聖母院》。

兩則事例都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斷掉退路來逼自己成功,是許多智者的共同選擇。

成功是需要“逼”的,有“逼”我們才能超越自己完成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有人問著名作家金庸先生:“你的那些武俠巨著是如何寫成的?”,他回答:“報社連載給逼出來的。”再問他:“倘若沒有報社逼,你寫的出來嗎?”他答:“寫得出,但寫不了這么多”。還有我們熟知的曹植著名的《七步詩》,也是“逼”出來的產物。孫敬“頭懸樑”,蘇秦“錐刺股”,更是“逼”的典範。

說個生活中的例子。安徽六安有個特有名的鄉村中學,在一個偏僻的山溝里,每年都能出很多的清華北大高材生,許多外地人慕名而去,非把孩子往裡面送,裡面的環境非常艱苦,聽了都讓人膽顫心驚,而學費則一年高達五萬!有的孩子受不了那個苦,呆了兩個星期,想放棄。成,你走不攔你,出了這個校門你也不用回來了,那五萬元學費我們收了也絕無退還之理。許多孩子被逼得只能咬牙努力學習堅持到底,好在能實現夢想吃點苦也是值得的。

為什麼人們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又說“富不過三代”?細想起來,也是一個“逼”字的問題。

一個從不入廚房的人,留學在外,競也燒得一手好菜,因為環境逼;一個籃球運動員,在哨聲響起的那一剎那,將球越過大半個賽場向籃筐砸去,竟也投中了,因為勝負逼;一個普通母親,百米之外看見孩子從窗戶掉了下來,居然以破世界紀錄的速度飛奔而至接住了孩子,因為形勢逼;一個登山者,跳過了一條平日裡絕不敢跳的深溝,因為野獸逼。

很多時候,如果你存有失敗了還有退路的心思,那么這次你就不可能全身心投入,失敗的幾率就很大。人生是需要“逼”的,有“逼”方能“全力以赴”,而非“盡力而為”。有句話說得好:“當你只有一個目標時,整個世界都會給你讓路。”

同學們,適當地逼逼自己吧,成功你也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