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學生會發言稿

這些在我們還沒有做好的時候,你的老師會叮囑你,甚至批評你,而你的家長會常常嘮叨你,這一切,你都非常反感,你討厭這些人逼迫你!但是孩子們,我想告訴,當你感到還有人願意逼你,請你記得感恩!因為每一個普通人若不逼自己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有多優秀!這次我跟大家介紹一個人:俞敏洪,是北大著名的教授,他曾說過自己的讀書時代故事,下面是他的原話,我讀給大家聽:

我讀書的時代,由於天資並不聰穎,每次背課文都是被老師“逼”著背出來,每次數學題做不出來都被老師留下來“逼”著做完。凡是那些“逼”過我的老師,到今天都記憶猶新,由小時候對他們的恨,轉變為如今對他們的感激。而那些沒有“逼”過我的老師,尤其是那些對我很縱容的老師,現在一概記憶模糊,而且覺得這樣的老師不值得尊敬。在大學裡,老師一般不會“逼”學生學習,因為學生已經成年,理應學會自己約束自己。但人都是有惰性的,在青春飛揚、愛情萌動的大學時代,有多少人會“逼”著自己真正沉下心來學習呢?

不過,有兩位老師我卻記憶猶新,並心存感激。一位是我的系主任李xx老師,一位是我的英詩教授王xx老師。李xx老師教《新概念英語》第四冊,要求我們學一課背一課,常把我們“逼”得狼狽不堪,但成就了我們紮實的英語功底。王xx老師要求我們把他教過的英詩全都背出來,被“逼”無奈的我們只好立在西風中背誦雪萊的《西風頌》,但對於英語語言的美感也在背誦中領悟得越來越深刻。現在想來,如果所有老師都對我們要求這么嚴格,我們在大學裡也許還會更有長進。

我最近在讀《我在美國做媽媽》這本書,這是耶魯大學華裔教授蔡xx講述自己育兒經驗的一本書。她對兩個女兒的要求十分嚴格,甚至到了殘酷的地步。她一開始就不給孩子選擇“不努力”的機會,最終把兩個女兒培養成了傑出的鋼琴家和小提琴家,在卡內基音樂廳演出。至於這兩個女兒未來是否會更加成功我們不妄加評論,但至少可以說正是蔡美兒用愛的心情“逼”兩個女兒走向了成功。我自己小時候也被母親“逼”過。我家祖輩種地,我母親從小就念叨著要我長大當個“先生”(老師),所以儘管她自己不識幾個字,卻每天要求我做作業、讀書。我沒有取得上高中的資格,她就滿世界去求人;我聯考失敗,她就鼓勵我再考。最終,我被母親“逼”著連考三年,最後考上了北京大學。所以,如果沒有母親當時的嚴厲,可能就沒有今天的我。

同學們,生活從來都不是一帆風順的,成功從來都不是唾手可得的。如果我們覺得在被“逼”著做某些事情時,不必為此感到無奈或懊惱,因為這些事情從長遠來看也許不是壞事,適當的逼迫能夠把我們的惰性“逼”走,把我們的平庸“逼”走,把我們的勇氣“逼”出來,把我們的前途“逼”出來,也把我們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逼”出來。所以,我說,如果有人還願意逼你,請你記得感恩。所有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既然無法避免成功前的煎熬,那我們就拿出勇氣去享受這個過程。

第三,我想講一下我和老師們對咱們同學的期許。送給同學們三句話:

第一句話:管好自己。要學著管好自己的意志,知道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知道什麼時候該做什麼事。同學們,人生兩條路,一條是該走的路,一條是想走的路,走好該走的路,才會有機會去走想走的路。(舉例:沒有拿到畢業證的,還有沒有學籍的,張xx)他們都想走有一條很隨便、很自我的路,可惜他沒走好該走的路,想走的路也沒有機會走了。

第二句話:知道用心。學習這件事不是缺乏時間而是缺乏努力,它不是三天兩早起的事,它是一個思考並逐漸成熟的過程,是一個只爭朝夕的追逐的過程。所以,同學們不要拿起作業就漫無目的的抄,放下課本就急急忙忙的寫,要知道用腦思考,用心體悟,用手書寫你真正的理解。這樣寫的,記的,才會入腦、入心,才會成為我們自己的知識。

第三句話:學會請教。習慣於請教老師,與同學們切磋是提高水平的好方法,但請教應在自己思考之後。同學們,只學不問不是學問。當你幫助別人的時候,在闡述自己見解的同時可進一步梳理自己的思路,當你被別人幫助的時候,在傾聽別人的過程中不僅可以學到死的方法,還可以啟發更靈活的思路。和老師同學探討還會給枯燥的學習生活帶來很多值得回味的情趣。

所以,請同學們善待年輕的自己,不要隨便接受一個平庸的結果。年輕的時候,我們還有資本去挑戰未來。不要覺得晚,不要害怕晚,哈弗大學有一句很著名的格言我送給大家,當你覺得為時已晚的時候,恰恰是最早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