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從小怎么鍛鍊口才

沒有與人溝通口才,而這不利於小孩的身心發展,以下是小編整理了關於小孩從小怎么鍛鍊口才,希望你喜歡。

小孩從小怎么鍛鍊口才

1 親子早交談——不怕“對牛彈琴”

開心很小的時候,我們就不斷跟他說話,不管他聽不聽得懂。我們看著他的眼睛,表情誇張,有聲有色地與他講這講那,有時還把嘴巴的發音方式特誇張地對著開心,給他潛移默化的感知。

2 早期閱讀——先口語,再書面語

開心4~5個月時,我們就和他一起看大書,每天有計畫有目的、定時地閱讀色彩鮮艷、物體醒目、形象美觀的圖片、卡片、圖書。1歲左右開心開始閱讀嬰兒畫報。一周給他講2~3個故事,反覆、輪流、循環地講。一個故事開始講時我們是非常口語化的,儘可能地發揮想像,拓展講述許多畫面上沒有直接表現的線索、情節、對話、心理活動等,為寶寶對故事的理解作好鋪墊。寶寶慢慢熟悉後,我們講述同一個故事時再慢慢提煉較為規範的書面語言,便於開心在理解的基礎 上學習辭彙、語句,嘗試簡單的複述故事。

3 聲情並茂——跟寶寶談話

在與寶寶交談時我們總是聲情並茂,甚至有點誇張。生動多變的語氣、語調給寶寶留下了較為深刻的印象,也激發出他的模仿欲望。開心表達起來語彙更豐富,表情更貼切。

4 有話必答——積極回應寶寶

當寶寶呼喚,詢問、傾訴甚至是自言自語時,我們都給予積極,及時的回應。因為語言是在交流與套用的過程中逐漸熟練和掌握的,寶寶在互相交流的環境中才能經常鍛鍊語言表述,我們就在交談中及時糾正、指導、拓展寶寶的語言表述。

寶寶想說、敢說、願說了,語言自然發展得好了。

兒童口才培訓

1.對學習的作用

①“經典誦讀”,“中考、高考語文改革”等新教育政策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語文是所有學科基礎和本源,得語文者得天下。

②讀音題占語文考題10-15%的比例,國語標準了讀音題目自然迎刃而解;

③口才塑造語感,有語感字詞句、閱讀理解、作文等語文試題都應對自如;

④出色學生除了好成績還有綜合素質,口才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情商、智商、表達,培養自信心、組織能力和思維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2.對家庭的作用

①親職教育對孩子的成長至關重要,養成良好溝通習慣,掌握有效溝通技巧是親職教育的橋樑;

②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語言是家庭的潤滑劑,有效溝通讓家庭成員在相互交往中時刻感受到溫馨祥和、其樂融融的氛圍,從而提高幸福生活指數。

3.對事業的作用

①“是人才未必有口才,有口才必定是人才”。升學、就業、升職都需要面試,面試者言語得當定會獲得更多機會;

②“一個人的成功,15%靠專業知識技能,85%靠口才交際能力”。不管是企業,還是機關,不管是員工還是領導,卓越的溝通力讓成功事半功倍

怎么鍛鍊口才與膽量

1、鍛練口齒,多念報紙,每天一小時,一張報紙都念一遍,不放棄任何一個版面,包括廣告板塊。

2、培養邏輯思維能力,學會把報紙上大段的新聞縮減成一個概要,提取內容的主幹。

3、多與人溝通,尤其是辯論,在實踐中提高表達能力。

4、不要羞澀,不要靦腆,而且這和培養外語會話能力、和減肥等一樣,都是循序漸進慢慢改變的過程,是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少則半年,多則一兩年。如果能堅持,相信一個長時間未見你的朋友會對你的感覺大為改觀。

小孩子鍛鍊口才

1.提前熟悉故事情節

上學時朗讀課文的經歷告訴我們,再簡單的文字,第一次朗讀時在字音、斷句、重音和連貫性上都會出現錯誤。這些錯誤肯定會直接影響你的小聽眾對故事的理解。所以媽媽在說故事前應先通讀一遍,了解故事脈絡、角色特徵、語言風格等,才能更好地完成朗讀。

2.要充滿熱情地朗讀

要想讓孩子對閱讀感興趣,父母首先要表現出樂在其中的狀態。這樣才會讓孩子通過模仿向你學習,並被你的情緒所感染。相對邏輯語詞記憶、形象記憶和運動記憶而言,這種情緒記憶對孩子來說更為持久和深刻。所以,在親子共讀的過程中,父母的熱情可以更好地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3.用手指點畫頁內容

一般而言,好的童話書包括三條線索:文字講述線索、圖畫講述線索和文字和圖畫共同講述線索。因此,認真觀察圖畫能夠幫助孩子理解相關內容,並且培養他的觀察力、想像力,以及對圖畫符號的領悟能力。所以父母在朗讀時,如希望孩子注意的部分可用手指點,更能幫助孩子理解圖和文的互補和互動,並關注其中別具匠心的小細節。

4.根據情節改變表情

要把故事讀得有聲有色,“聲音表情”非常重要。可以採用聲調高低、聲音大小、聲色粗細,以及生氣或開心的腔調來表現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的變化。還可以適當模擬故事中角色的動作和手勢,使故事更形象化,以此刺激孩子保持注意力。此外,朗讀的時候還要控制好速度,讓孩子有時間去理解和吸收。

5.適時地用口頭語解釋

給孩子讀書就是要讓他接觸豐富的書面語言,但是理解書面語言需要一定的過程,父母可以有意識地用口頭語言或半書面語言來解釋,譬如“愚蠢的主意”,就是非常笨的主意,那不是一個好主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