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道理不如講故事

我們通常說“演講需要講故事”,因為說故事永遠強於講道理,它能夠將冰冷的數據轉化為溫情的事情,觸動聽眾內心最柔軟的部分。如何講故事?這當然也需要訓練的,想要講一個引人入勝、精彩絕倫人故事是需要掌握一些技巧和套路才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講道理不如講故事,希望對大家有用。

一、擅用手勢

在演講中,講故事要擅長用手勢,當然這裡的手勢不是讓你張牙舞爪,令聽眾眼花繚亂。演講時的手勢,更多的是向聽眾呈現一種“圖畫”的效果。用你的手指引導聽眾發揮想像力,在大腦中補全一幅完整的畫面。開國大典時,毛主席在天安門城樓上講,「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站立起來了」,同時,做了一個手勢。

你的語言是刺激聽眾的聽覺,而手勢是刺激聽眾的視覺,視聽結合,效果加倍。

每種手勢,都有它所代表的意境和背景。

二、表情傳遞情感

面部表情傳達的情感,比任何形式的傳達都要更加真實和深刻。比如,不同語言和人種的人看到微笑後,會收到相同的信息。表情是一種可以打破語言和文化壁壘的溝通方式。

比如你想表達沉默,只需要露出驚訝的表情,張開嘴,攤開雙手就可以了。

三、說個好故事

什麼是好故事?當然是能吸引聽眾參與進來的故事。

如何吸引聽眾?

首先,故事內容要貼近生活。比如你講美食,不能動不動就提米其林餐廳,要從大眾餐廳入手,大多數人都有去餐廳吃飯的經歷,但真正去米其林的次數則不那么多。

其次,細節決定成敗。故事,以情節為重,不提細節,永遠講不好故事。細節需要耐心,沒有耐心,講不出有影響力的故事。好的故事,也需要細節的層層鋪墊。時間、地點、人物、這些背景是故事的必備要素,細節越精緻,故事越好看。

最後,你的故事,就是要喚起聽眾內心的各種感覺,調動TA們的情緒,進一步抓住聽眾,成就一次次演講。

醜小鴨想向同學們推薦《故事思維》和《故事》這兩本書,講故事不僅僅是編劇和作家的工作,它也可以為演講添上翅膀,讓你的演講更加生動有趣。

同時,我們不妨思考下怎樣說個好故事?

魯迅有篇小說叫作《祝福》,裡面描述了一個叫“祥林嫂”的人物形象,因為不斷的講述同一件事而被人不耐煩。人們往往都不喜歡一件事被重複的說,就像笑話一樣,天天被提起也就毫無笑料了。

一個時間再充裕的人也有自己私人的事情要忙,所以演講時長太久也會導致吸引力的流失。聽眾總會惦記起“我還沒吃飯”、“家裡的衣服沒有收”、“孩子該放學了”等等。就算再精彩的演講,一旦因為時間的流逝而讓聽眾想起了這些瑣碎的小事,人們也會心不在焉,無法被吸引到。

學生時代,學生總會根據老師的授課情況來說哪個老師“好”,哪個老師“不好”。“好”的老師一般會引經據典、說一說故事,甚至玩一玩遊戲。而“不好”的老師往往是只會照本宣科、講一堆內容的形象。

顯而易見,說話沒有吸引力主要原因是由:“重複”“時長太久”和“不生動”引起的。

一、言簡意賅、簡要清通

聽一場演講好比看一本小說,最害怕出現重複的內容和情節。如果千篇一律的劇情只會讓讀者反感和厭煩,然後將書本一扔——不看了。所以我們的演講要儘量“去重”,除了頭尾呼應的重點,其他類似的地方都可以只保留一處。這樣不僅讓演講不斷的具有新鮮感,並且也能節約時間,讓聽眾能在失去興趣前保證足夠的熱情。

就像邱吉爾著名的一次演講就只說了一句話,便是“永不放棄,永不、永不放棄。”將重點重複了3次,而時長可能不超過10秒,但這並不妨礙那次演講成為世界上最著名最精彩的演講之一。

二、活靈活現、呼之欲出

一場演講“好”、“不好”的評價和學生對老師的評價出發點是高度相似的,優秀的演講著總能把故事講到活靈活現,總能扯到一些著名的人物以及其有趣的傳聞,然後和聽眾互動起來,讓人們覺得這場演講很“好”,於是這場演講也就有了價值。

生動的演講首先要學會“講故事”。故事怎么講?就像寫故事是一樣的,時間、地點、人物,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一個都不能少。然後最重要的是“演”出來,即“呼之欲出”。演講為七分演三分講,在講故事的時候一定要將一些細節表演出來,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便可以將“采”這個動作演出來;比如“母親偷偷的擦了擦眼角”,這個細節表演出來再通過輕聲的、微帶悲涼的語氣,便將故事中的場景給演“活”了,聽眾也會因此被牢牢吸引住。

其次要學會“舉例子”。很多東西的證明沒有比“例子”有力的手段了,我們往往聽到“舉一個例子”時也會精神抖擻起來。比如“世界上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是演說高手”,便可以舉例“比爾蓋茨、賈伯斯、馬雲、董明珠”等等。這樣會讓自己的觀點更有說服力,也會讓語言更有吸引力。

最後要會玩一點“小遊戲”。“遊戲”是每個人都喜聞樂見的活動,也是演講時互動時最強有力的手段。如果在某個銷售演講中,手裡正好拿著一個產品,但聽眾明顯注意力有所分散,這時便可隨便提出一個問題,並說“誰答對了我就把這個東西送給他”。那么人們的注意力會瞬間被吸引到演講者這裡,也就達到了演講者想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