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篇1

第一步做到有耐心的信念。

一般來說,基於孩子的好奇心和互動意識,孩子是喜歡交流的,但是由於交流方式比較單一,並且孩子熱衷於這種單一性,所以慢慢就容易演變成固定的行為模式,孩子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單一行為模式會造成對方的厭煩和阻止,所以一旦自己的行為過於頻繁地受到影響後,孩子的脾氣就會變得暴躁,情緒波動就會大,再溝通就十分困難了。所以要和孩子溝通,第一步一定要做到有耐心的信念。

第二步懂孩子行為背後的語言

當我們家長有了第一步的意識和習慣後,這個時候才能聽懂孩子行為背後的一些語言,例如孩子說:“我肚子不餓。”其實是想爸爸媽媽陪伴吃飯,孩子說:“我不想起床。”其實是想爸爸媽媽抱抱。。。。。。等等之類的潛台詞只有父母先接納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才能慢慢聽明白孩子的話。這是第二步。

第三步安撫孩子的情緒才表達建議

當接納了孩子的情緒表達方式後,孩子的心是安的,情緒也是趨於平靜的,這個時候才有舒展的心情來聽一下父母的說法,這個時候父母們千萬別操之過急,以為孩子情緒好了,說什麼都沒問題,其實這個步驟很考驗父母的技巧,儘量把建議減少為一兩個,建議的原因也變成一兩個,這樣孩子們聽起來才不會覺得有“聲音倦怠”、“語氣倦怠”、“道理倦怠”等拒絕的理由。這是第三步。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篇2

引導孩子坦然面對溝通難的困境]現在的孩子是伴著“聲光電”誕生並成長的,與他們家長年幼時候的接收系統完全不一樣。如果家長還只用嗓子單聲道地告訴自己的孩子應該怎么做,他們就會感覺特別枯燥沒意思。好多孩子在今天可以一邊看電視,一邊聽音樂,而又一邊寫作業,因為他自小就在一個擁有各種各樣的家電的家庭環境裡長大,因而產生了這種多點接收的習慣和技能。這樣的系統刺激遠比單純的語言符號刺激要強烈的多,有效的多,所以家長如果固步自封,仍然用原來自己受教育的模式來教育自己的孩子,必然不可能引起孩子的興趣,相反,甚至在孩子的眼裡,家長往往都成了厭煩的符號;另一方面,層出不窮的高科技產品,深刻地影響著孩子的生活環境和思維習慣;今天的孩子還有了接受國際超前意識的能力,比如說對於性知識的認識,家長可能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難以啟齒,而孩子卻實際已經懂了很多。溝通的困境是每個家長必須正視的現實前提。

學會設計啟發式問題]“很多家長對於溝通問題的認識往往處於一個誤區,就是認為只要家長說的話孩子聽了,這就是溝通。家長由於他們成長年代的各種因素的限制,使得他們教育自己孩子的語言和思維是很貧乏的。比如有個孩子抱怨說自己的母親一天就和自己說六句話:早晨說“快點快點,要不就上學遲到了”;第二句是“早餐怎么也得吃點,要不上午的課頂不住”,第三句是“過馬路要小心,看著點車”,第四句是“到了學校你千萬努力”,第五句是“中午學校的飯不太好吃,但你正在長身體,一定要多吃點”;第六句“放學回家先寫作業,別著急看電視”。這樣日復一日的說,作為孩子自然而然的會感到厭煩,結果反倒事與願違。所以作為家長應該注意和孩子溝通的方式方法,學會設計問題,用問話的方式來和孩子溝通,儘量不要用陳述句,而要儘可能的讓孩子說。“問”在今天是一種高級的交流形式,父母的提問也應該是具有很強的技巧性的,家長在這方面應該加強。

當然,溝通的問題也要具體化。]家長有一種習慣就是容易語重心長,但是說出的話卻又特別空洞。比如“你可得努力學習”。這種語言表達在今天對孩子的教育是無效的,也是無益的。因為這些話缺乏明顯的可操作性,作為孩子基本把握不住,反倒容易造成孩子心理上的緊張焦慮。積極的方式是要以一種具體的問話,通過鼓勵的方式漸進式的與孩子溝通。就比較容易調動孩子的積極性,而且能夠把握住孩子思考、行動的方向。將孩子的行動目標分成許多的小台階,每一步都具體而又相對容易的能夠達到目標,讓他們每一步都體會到成功的樂趣。

家長與孩子怎樣去溝通呢 篇3

1、嘮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覆覆嘮叨個沒完,一會兒讓孩子注意這,一會兒又讓孩子注意那,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 時還喜歡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數落給孩子聽,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罷休的意思……

豈不知,正是這些做法造成了許多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過多地接受了重複不斷的教育內容時,他的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自然的禁止,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為不利的是,如果家長 經常採用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聽煩了、聽膩了,變“麻木”了。即使他明白家長說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樂意聽、不樂意照著做了。

2、提出過高要求

一些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能力、年齡和原有基礎等因素,盲目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規定孩子考試成績一定要“雙百”,至少也要 在班裡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學知識:今天強迫孩子參加這個補習班,明天強迫孩子去上那個輔導課,琴棋書畫樣樣都不能缺……

這些強人所難、拔苗助長式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天長,當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他們就會奮起以言語或者行動來反抗。

3、不顧孩子的意願

一些父母為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能“成龍成鳳”,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常常盲目跟風,互相攀比。舞蹈、鋼琴、繪畫、外語、書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但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對家長一廂情願安排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不心甘情願地去學,他是肯定學不好的。這時家長倘若再擺出長輩的架勢採取高壓政策逼孩子就範,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4、對孩子專制粗暴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錯了事或者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就開始大發雷霆,動輒打罵、罰跪、罰站甚至逐之門外……

這些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個性較溫順的孩子經常會屈服於父母的威嚇,但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因此而變得膽小、懦弱和自卑;而個性較剛強的孩子則會產生與父母對立的情緒,並不時地以反抗的形式來回應家長。最終逆反成性!

5、對孩子過分溺愛

一些父母從來都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仍然對孩子過分遷就。長此以往,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犯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 正爸爸媽媽也不會批評自己,由此而會養成不允許別人批評、指正的習慣。不言而喻,當父母想對其進行管教時,被寵壞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會對抗!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