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相關文章: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相關文章: 篇1

不急於作出評價。即使孩子的看法與大人不同,也要允許孩子可以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應考慮到孩子的理解能力,舉出適當的事例來支持自己的觀點,並詳細地分析雙方的意見。父母不壓制

孩子的思想,尊重孩子的感覺,孩子自然會敬重父母。

分享孩子的感受。無論孩子是向你們報喜還是訴苦,你們最好暫停手邊的工作,靜心傾聽。若邊工作邊聽,也要及時作出反應,表示出自己的想法或感受,倘若只是敷衍了事,孩子得不到積極的回應,日後也就懶得再與大人交流和分享感受了。

.領會孩子的話意。嬰幼兒在不開心、不滿意時,就會直接用啼哭來表示。逐漸長大後,孩子也知道哭不能解決所有的問題,因此,當他不快、疑慮時,往往將自己的感覺隱藏起來。再說孩子的語言能力尚未發展完善,不能以恰當的語句表達心中的想法。比如,當孩子生病時他會對你說:“媽媽,我最恨醫生”,此時你應順著他問:“他做了什麼事讓你恨他?”孩子若說類似於這樣的話:“他總是要給人打針,要人吃苦藥水”,你可以表示理解地回答他:“因為要打針吃藥,你覺得很不好受,對嗎?”這樣,孩子的緊張心理會得以緩解。

.理解孩子的情緒。有時孩子也不清楚自己的情感反應,倘若大人能夠表示出理解和接納,他會有進一步的認識。譬如,當孩子知道奶奶買了玩具送給小表妹作生日禮物的時候,他吵著也要,此時大人應解釋道:“你感到不公平,但要知道這是給妹妹的生日禮物,你生日時奶奶也會給你禮物的”。通過這番對話,能幫助孩子了解自己,了解社會,從而變得通情達理。

掌握溝通技巧,與孩子進行良好的溝通,不但可以建立起親密的親子關係,而且能幫助孩子健康成長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相關文章: 篇2

多用讚美之詞和身體語言。必須讓孩子知道,無論在什麼情況下,你們都是愛他、支持他的。不管他說了什麼或做了什麼,或許你並不接納他的行為,但依然關愛他。有時只要簡單的一句話“很好”“真是我的好孩子”“我也這樣想”等,就能讓孩子覺得受到了你們的認同。對我印象最深的一件事就是,應我家孩子是個貪玩的孩子,每次都不願意去幼稚園也不愛寫作業,前段時間我在摩比思維館給他報了個班,那的老師很會與孩子溝通,孩子經常受到表揚,現在每天吵著去上學一回到家就高高興興寫作業。我看著也很高興。

有時不說話,而利用身體語言,如微笑、擁抱和點頭等,就可以讓孩子知道你是多么疼他,不只是在他表現良好時。身體接觸表達親昵感情。有些父母只有在孩子小時候才表達親昵的感情,當孩子稍大一點後便改以冷淡的態度,拒絕孩子的“糾纏”。然而身體接觸可以令孩子切身體會父母的關懷。同時也別忘了接納孩子對你們的愛意。

語氣應溫和,態度要友善。父母應避免用高昂、尖銳並帶有威嚇的聲音對孩子說話,儘可能以微笑、歡快、平和的語氣說話,顯示出友善和冷靜的態度。多說“我”,少說“你”。父母應儘可能不用命令的口氣與孩子說話,不要總說“你應該……”,而應常說“我會很擔心的,如果你……”。這樣孩子就會從保護自己不被指責的狀態下轉而考慮大人的感受,這個時候溝通才可能更有效。

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技巧相關文章: 篇3

1、嘮叨不休

一些父母唯恐孩子不聽話,遇事就反反覆覆嘮叨個沒完,一會兒讓孩子注意這,一會兒又讓孩子注意那,這個要這么做,那個要那么做;有的父母在孩子犯了錯誤 時還喜歡揭孩子的老底,把孩子過去的“劣跡”統統翻出來,一一數落給孩子聽,大有不把孩子搞得灰溜溜誓不罷休的意思……

豈不知,正是這些做法造成了許多孩子的逆反心理!

當孩子過多地接受了重複不斷的教育內容時,他的大腦會對這些信息進行自然的禁止,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左耳朵進,右耳朵出”。更為不利的是,如果家長 經常採用這種“敲木魚”式的教育,孩子過一段時間就會聽煩了、聽膩了,變“麻木”了。即使他明白家長說得十分有理,可能也不樂意聽、不樂意照著做了。

2、提出過高要求

一些父母很少考慮孩子的能力、年齡和原有基礎等因素,盲目對孩子提出一些過高的、不切實際的要求。例如硬性地規定孩子考試成績一定要“雙百”,至少也要 在班裡位居前三名;一味地要求孩子多學知識:今天強迫孩子參加這個補習班,明天強迫孩子去上那個輔導課,琴棋書畫樣樣都不能缺……

這些強人所難、拔苗助長式的做法會給孩子造成巨大的心理壓力。日久天長,當孩子感到心力交瘁、再也無法承受這些壓力時,他們就會奮起以言語或者行動來反抗。

3、不顧孩子的意願

一些父母為使自己的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將來能“成龍成鳳”,在安排孩子的學習內容時常常盲目跟風,互相攀比。舞蹈、鋼琴、繪畫、外語、書法……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與財力,但卻沒有真正考慮孩子的實際興趣和愛好。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強扭的瓜不甜”。如果孩子對家長一廂情願安排的學習內容不感興趣、不心甘情願地去學,他是肯定學不好的。這時家長倘若再擺出長輩的架勢採取高壓政策逼孩子就範,就很容易使孩子產生強烈的逆反心理。

4、對孩子專制粗暴

一些家長在教育孩子時依然信奉“不打不成材”、“棍棒底下出孝子”。孩子做錯了事或者達不到自己的要求時,就開始大發雷霆,動輒打罵、罰跪、罰站甚至逐之門外……

這些做法是非常錯誤的。個性較溫順的孩子經常會屈服於父母的威嚇,但同時也遭受了巨大的心理傷害,因此而變得膽小、懦弱和自卑;而個性較剛強的孩子則會產生與父母對立的情緒,並不時地以反抗的形式來回應家長。最終逆反成性!

5、對孩子過分溺愛

一些父母從來都一切以孩子為中心,對孩子百依百順,即使孩子犯了錯誤,仍然對孩子過分遷就。長此以往,孩子會想當然地認為,犯錯誤沒有什麼大不了的,反 正爸爸媽媽也不會批評自己,由此而會養成不允許別人批評、指正的習慣。不言而喻,當父母想對其進行管教時,被寵壞了的孩子自然不服管,只會對抗!逆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