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音練聲材料

播音練聲材料 篇1

披一路風塵,數千載風流,看青山依舊,唱大江東去。今天,在人類舉步跨進21世紀門檻的時候,我們從歷史的珍寶館裡滿載而歸,和大家共享這場精神盛宴。

一個民族能夠昂首屹立在人類文明之林,她的腳下必定有奔流不息、萬世不竭的民族文化的滋養。這條文化長河,從遠古奔向未來,從洪荒奔向文明,帶著一路歡歌,也帶著一路血淚,一路吶喊,留下了諸多碩果和豐碑,也記下了諸多辛酸和遺恨。

梳理這條河,披沙揀金,我們拾到了光照古今的千古名篇。

她是藝術筆墨寫就的史詩,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又是歷史長卷的濃縮。嶙嶙魏晉風骨,巍巍盛唐氣象,咚咚咚地鼓,獵獵旗卷樓蘭,金縷曲,黃鶯兒,桃花扇,楊柳風,篇篇都是對時代的沉思,字字是對歷史的凝視。

她是價值連城的稀世珍寶,美不勝收,傾國傾城。她如同熠熠生輝、泛彩流光的顆顆鑽石,鑲嵌在時代的長廊。夸父的堅毅,洛神的婀娜,屈原的仰天長嘯,李煜的愁腸寸斷,關雲長的橫刀立馬,賈寶玉的兒女情長,無不成為藝術美的化身,歷萬古而不朽。

她是一條連線民族文化的鏈環,一端牽著遠古,一端指向未來。浩浩五千年文明,搖曳多姿,輝煌巍峨,浸潤和滋養著中華民族。千古名篇,字字珠璣,章章錦繡,是民族文化、中華文明的濃縮版,精華篇。捧讀她,欣賞她,我們清晰的感覺到了先賢哲人的深邃博大,志士仁人的報國壯志,遊子商旅的親情鄉愁,曠男怨女的追求吶喊。

歷覽千載輝煌地,長歌浩嘆唱古今。捧起這些佳作,我們與聖賢相會;吟詠這些絕唱,我們與歷史對話。傳統在這裡升華,文化在這裡更生。我們是傳統文化的後來人,我們又是文化香火的傳遞者,我們還是當代文化派出的使節。

拾一塊女媧補天遺落的彩石,借一彎斜照漢家宮闕的冷月,折一縷渭城朝雨中的柳絲,舉一盞冰心老人點燃的小桔燈,我們沿著歷史長河的故道,溯流而上,開始了尋覓千古名篇的文化散步。

萬民歡騰,世紀之交,如詩如畫的焰火,描繪著楚漢名城光輝的未來;

千年復始,世紀之交,如歌如頌的慶典,展示著英雄長沙人民的勵志與忠誠;

讓歷史預言:21世紀屬於中國!讓心靈承諾:21世紀屬於我們

播音練聲材料 篇2

練聲的時間和地點

一般都認為早晨練聲比較好,實際上練聲時間的選擇和練聲效果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繫。只要能把它作為正常作息安排的一部分,天天去練,不間斷就可以了。如果早晨剛睡醒,先別急於練聲,更不要做完劇烈運動後練聲,這兩種情況對於聲帶有損害。對於初學者來說,練聲時間儘量短一些,比如說每次15到20分鐘就可以了;次數可以多幾次,每天練上2到3次為好,逐漸地隨著嗓子承受能力的提高,可以逐步加強時間和減少次數。

地點選擇在較為安靜的地方,初學者可以找個有牆面的地方,面對牆面練習。天氣不好氣溫比較低的時候,應該選擇在適當的室內場地練聲。

播音練聲材料 篇3

練聲,是藝術類專業,尤其是與聲音藝術相關的專業,學員們的必修功課。練聲對於不同的藝術種類來說,方法不盡相同。在這裡僅論述播音專業的練聲。對當中的幾個方面進行探討。

練聲的時間

大多數人都將練聲的時間放在早晨,迎著清晨的陽光,呼吸新鮮的空氣進行練聲的確是一件很愜意的事情,也值得提倡。但是,有一些上進心強,急於進步的同學,專門設定了鬧鐘在很早的時間,甚至天還未亮,睡眼惺忪就起來練聲。這樣的精神非常值得讚揚,但是這樣的做法卻有一些值得商榷。

練聲這樣的方式最早是起源於古代戲曲,戲曲藝人為達到精湛的演技必須不斷錘鍊自己的聲音,而且大部分唱段都是來源於師父的口傳心授,沒有教科書作為依據,這也要求他們在每天的練習當中苦背唱詞,過去的教戲師父可不像現在的播音老師這般慈眉善目,一有錯誤便會被師父喝斥鞭打,這一代代的名角都是被“打”出來的,學員每天也不是以學習為主,更多的是要打下手,乾雜活。“早起練聲”這一習慣便是從那時流傳下來的。那么古代藝人為什麼要選擇早起練聲呢?因為唱戲對於他們來說是養家餬口的工具,白天或者晚上的時間,是這些藝人們跑堂口、唱廟會掙錢的時候,這當中絕對沒有多餘的時間讓他們去“練聲”,而是在登台之後那第一嗓子就必須先聲奪人,唱一個滿堂彩,不然就砸了飯碗。而對於今天的同學們而言,並沒有這樣的生活壓力,也沒有那樣惡劣的學習環境。我們並沒有必要強迫自己在一個非常早的時間起來練聲。因為這樣做非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而且對嗓子也是有害的。我們的嗓子需要保養,而保養嗓子最好的方式有三個:充足的睡眠,科學的用聲,飲水。聲帶在沒有得到充分休息的情況之下,被強行喚醒進行工作,長此以往,會造成聲帶的損傷。所以先保證充足的睡眠,再進行練聲,也是磨刀不誤砍柴工。至於時間,其實早、中、晚均可,重要的是要堅持不懈,持之以恆。

筆者曾有幸與一位播音大師交流練聲。他說:“我從不天天練聲。”在我愕然之際,他說道:“我時時練聲,分分練聲,秒秒練聲。”這句話的意思在於,他在平時都是運用科學的用聲方式在進行語言表達,是“帶著功”在說話,這樣,高規格的用聲方式和語言表達便成為了一種生活常態,語言時時都在被錘鍊。

當然這是在他本人的語言功力原本就已爐火純青的前提之下。初學者或者年輕的同學在平時科學用聲的前提之下還是應當堅持專門練聲。

練聲的作用

關於練聲的作用大體有兩種論調,即“練聲無用論”和“練聲萬能論”。練聲無用論主要是來自於一些非播音專業出身的主持人,因為他們自己原本就未接受過系統的播音訓練,而自己卻已經在播音的崗位上工作,有的做的還不錯,所以覺得聲音沒有必要進行特殊訓練,語言表達“不學而能”。練聲萬能論主要來自一些初學播音的年輕學員,他們往往對播音藝術充滿嚮往,並且有著崇高的理想與目標,所以希望通過練聲的方式來使自己的聲音不斷完善,或者達到某一個自己心目中偶像的聲音。這兩種論調都是有失偏頗的。

練聲既不像一些人認為地那樣一無是處,也不是另一些人認為的靈丹妙藥。但它確有其極大的作用。對於成熟的播音員來說,練聲的作用在於喚醒發聲器官,保持聲音狀態

。每一個人每天醒來之後,身上的各個器官都是漸次甦醒的,人在剛睡醒的時候,勢必從事不了過於激烈的運動,因為身體並不在最積極的狀態。聲帶也是一樣,所以通過練聲,對聲帶進行喚醒,有助於一天都保持一個良好的聲音狀態。對於初學者來說,練聲的作用在於鞏固正確的用聲方式,同時對聲音起到一定程度的美化作用。要注意的是,這裡說的美化,絕不是改變一個人的聲音。一些初學者總是希冀通過練習達到某一種聲音,這樣的說法是缺乏科學依據的。人的語音由四要素組成:音高、音長、音強、音質。

音質就是一個人的音色,是一個人之所以區別於他人的聲音特徵,除了進行外科手術之外,它是無法改變的,因為它是由聲帶的長短、厚薄、寬窄來決定的,它是“天賦”的。所以有人說播音專業“三分在練習,七分在天賦”並非沒有道理。這也是很多練聲無用論者的一個“論據”。

然而他們卻忽視了,語音四要素當中,另外三個要素音高、音長、音強卻是完全能夠通過練習去改善的。聲音作為語言表達的載體,並不是非得要“天籟之音”,關鍵是要有聲音彈性,這樣才能能承載感情,我國播音界許多優秀的播音員本身的音質並不是太好,但是卻播出了無數膾炙人口、感人至深的作品,他們的語言表達應當是我們學習和模仿的楷模,而絕不是聲音。

練聲的方法

練聲的方法有很多種,不同的學校,練習的手段以及練習的材料應該都不太一樣,但是方法再千差萬別,核心思想卻應當是一樣的。有一種非常不好的練習方法就是練聲過程當中過於重視吐字和發音的機械練習,而忽略了情感的表達,這是一個極大的誤區!

練聲僅僅是一種手段,它的終極目的是幫助練習者完善今後的語言表達。而一個人的語言表達只有真摯、鮮活、充滿情感,才能夠被別人所接受和喜愛。如果在練習過程當中就只有固定腔調和機械念字,那如何保證之後的語言表達能夠豐富多彩?

播音要以“情”字為核心,練聲也是如此。面無表情地念“祖國偉大,山河壯麗”或者微笑著念“暴跳如雷,怒髮衝冠”都是違反語言表達規律的,即便這幾個音發得再標準,氣息用得再足,也是無法達到“音準”這個標準的。所以,我們提倡在練聲當中運用“暖聲”,就是時時刻刻都是帶有情感,要見字生情,將文字的“色彩”表現出來。即便是練習的時候數數,也是可以念出感情來的。

“鬼子來了,一、二、三、四……”

“解放軍打鬼子了,一、二、三、四……”

這樣兩種場景,在數數的時候應該是完全不同的情感表達。

如此,在練聲當中,既練了吐字發音,又練了語言表達,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練聲方式。

PS:補充一點,有人把練聲說得神乎其神,一些稀奇古怪的練聲方式特別容易誤導年輕的同學。再次提醒,任何與正常呼吸與說話相去甚遠的播音練聲方式,都是不太可取的。總而言之,播音是話筒前弱控制的語言藝術形式,咱們要把更多的精力用在“情”上,聲隨情動,氣隨請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