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教師演講稿:也說“賞識教育”後感

讀“也說賞識教育”後感

許卓婭導師的文章是非常有力量、非常感染人的。他通過回顧自己的成長經歷,提出了賞識—成功的教育觀念、教育方法,也就是說相信每一個孩子都是天才,相信每一個孩子都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獲得成功。應該說,賞識教育的提出對於中國親職教育而言是一劑良藥。因為長期以來,中國的父母們習慣了對孩子指責、挑剔、貶低,孩子即使有了進步也被要求“不要驕傲”、“好上加好”,如果不如人意就更不用說了。缺乏賞識、肯定、讚美的激勵機制,孩子的成長很多時候顯得動力不足。

特別是就許導師所簡介的賞識的“度”的問題,想談一些比較粗略的看法,在大批父母以“賞識”為聖經的時候,我們也需要指出“賞識教育”的局限所在。在親職教育(或者學校教育)中,賞識作為一種手段是必要的,運用得當,它會起到非常好的效果。但是,賞識畢竟只是眾多教育手段中的一種。既然是手段,它就缺乏作為一種模式來推廣的根基。對於一般孩子來說,賞識不可濫用。我們需要認識賞識的作用,但也不能把賞識作為萬用萬靈的法寶。

孩子是需要賞識的,但賞識要有節制,要有原則,要有具體目標,否則“賞識”就是一種讓人上癮的毒品,單純的賞識將造成教育的災難。

首先,賞識不可能解決一切教育問題,“相信每個孩子都是天才”絕不等於“每個孩子都是天才”。換句話說,“賞識”其實改變的並非孩子的現實,而只是改變了孩子的心理感覺。如果對賞識缺乏必要的控制,無限度地對孩子一切方面“賞識”,孩子的心理感覺與孩子的現實便可能出現很大的差距。這時,孩子便可能滿足於“賞識”提供給他的幻夢,而不願去面對現實。

這還不單單是我們常說的“被表揚沖昏了頭腦”,更重要的是,如果父母過於強調孩子在某一方面的潛能,孩子的一種本能反應可能是讓潛能永遠成為潛能,他不願意嘗試著去使之成為現實。為什麼?因為恐懼。每個人都希望自己看起來更聰明,當自己真的在別人心目中顯得“更聰明”之後,我們又盼望保持住這種良好的感覺,我們會懼怕做事,因為它可能打破這個美麗的肥皂泡。在一部最近火熱的韓國電影裡有這樣一個細節:男主角回憶自己的童年時說:絕對不要誇獎你的孩子聰明,要是那樣,他們就永遠不會學習。

其次,賞識是一種重要的激勵孩子的手段,它之所以有效,一個重要的心理前提是每個孩子都希望討大人歡喜,每個孩子都信任大人的權威;而這又埋下了一種危機:如果一味用賞識滿足孩子,並讓孩子一味期待大人的賞識,最後可能導致一種“賞識依賴症”。原本,賞識孩子是為了激勵孩子努力,可後來卻轉變成孩子努力是為了獲得大人的賞識。他們奔跑不是為了前面的目標,而是為了身後拉拉隊的喝彩;父母當然樂於充當孩子的拉拉隊,但問題在於,孩子們總有一天會發現,身後的拉拉隊已消失不在,這個時候,他們還有信心和動力跑下去嗎?

危險在於:許多孩子已經養成了因為表現良好就期待獎賞和刺激的習慣,他們念念不忘表揚,因為做好了一件事情而想得到金色的五角星,父母的誇獎或者金錢獎勵。在整個童年以及少年時代,他們或許會是父母老師心目中的寵兒,但一旦長成,成人的賞識失去作用,他們便或多或少地感覺失落,他們沒有學會從自己的行為本身獲得滿足和動力,他們沒有學會自己為自己加油。

打個也許不恰當的比方,“賞識”有點像精神上的興奮劑。它的確可以讓人精神一振,力量倍增,但如果使用不當,它對身體的健康也是有害的。一位教育專家這樣提醒:“如果沒有標準,沒有明確的教育指向,一味地賞識,就會演變為一種“精神鴉片”,而現實世界是不可能永遠提供給孩子“賞識”這種鴉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