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下大學生要樹立正確職業觀


  為應對嚴峻的就業形勢,自11月份以來,各地就業招聘會漸入高潮。圖為天津濱海新區人才招聘會現場,大學畢業生正在仔細尋找適合自己的崗位。

  在就業形勢不容樂觀的大環境下,大學生作為就業的主體,該如何積極應對?轉變就業觀念,提高就業能力,無疑是擺在大學生面前的重要任務。

  ■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黨委書記 周石

  目前金融危機對我國大學生就業市場的影響還沒有完全顯現,估計要到XX年三四月份後才能完全顯現出來。但受金融危機影響,金融、保險、外貿、房地產、汽車、航空、廣告等行業,用人需求量大幅減少。總體說來,就業形勢是非常嚴峻的,招聘數量減少、招聘門檻提高、就業競爭加劇、薪水期望下降,這些現象已初現端倪。

  就業是民生之本,大學生就業涉及到千家萬戶,目前黨和政府予以高度重視,並力爭採取有效措施加以解決。解決大學生就業難問題,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其中大學生自身努力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大學生在職業觀上存在的問題也嚴重地影響到大學生的就業,從而使大學生就業難這一問題顯得更為嚴峻。所以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觀迫在眉睫。

  職業觀是人們對職業理想、職業評價、職業成功等方面的綜合評價。當代大學生職業觀出現6個新特點:職業理想表現出興趣化、多元化;注意個人和組織的發展,重視職業規劃,流動性強;把收入多少作為職業成功的重要標誌;喜歡寬鬆、和諧的職業環境;願意接受具有挑戰性的工作;注重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這些都是大學生職業觀出現的新現象,是適應社會發展的,是值得提倡的。但大學生還存在一些影響其順利就業的觀念,這是需要我們進行引導的。

  做好長遠規劃,忌“一蹴而就”

  許多大學生在找工作時,想一步到位,這沒有什麼不對,但在現實中,一步到位的崗位確實不多,何況大學生對一次到位的要求又是非常高的:工資要高、單位要體面、工作不要太累、上班不能太遠……這些條件,使不少大學生錯過了許多好單位。

  另一方面,在現實中,我們也常常看到,有的大學生一開始認為自己找到了“一步到位”的崗位,可是幹了不到半年,就後悔了,認為自己的選擇是錯誤的,不得不重新選擇工作。在選擇工作時,大學生不能太理想化,一個人可能要經過3至4次的選擇,才能找到自己終身喜歡的工作,所以對第一份工作不要太挑剔了。

  重在學以致用,忌“作繭自縛”

  有的大學生在就業中,把專業對口看得太重,甚至認為學企業管理的人到事業單位從事管理工作就是不對口,專業不對口就不去。一個優秀大學生的才華應該體現在綜合能力上,在專業不對口的情況,也能儘快進入角色,在新的工作中,作出突出的貢獻。

  “學以致用”的理想境界需要用人單位、學校和學生三方的悉心打造。一方面,我國的高等教育專業分得太細,存在專業重複建設,在“市場導向”的情形下,高等教育的改革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大學生自身也該調整心態,在可以把握的範圍內摒棄“死守本行,不求變通”的觀念,儘快樹立“終身學習”的理念以適應科學技術快速的升級換代,不要讓“專業對口”束縛了自己的手腳。

  再說歷史上通過改行,在其他行業取得優異成績的人也不少,如魯迅、郭沫若等人。現代社會每XX年約有30%的職業被淘汰,新的職業在不斷地湧現,這是客觀的。

  正確看待待遇,忌“唯利是圖”

  有的大學生把收入看得太重,不看單位的發展潛力,不看自己在這個單位的發展前途,死抱住“低於3000元不去”的想法。有的大學生有時還會說:父母養我這么大,我掙這么少,根本無法報答父母養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