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雷雷:出身將門的商人

初次見到王雷雷,很容易聯想到他是一個軍人。修得很短的頭髮,整個輪廓線條分明,身上的西裝總讓人覺得不過是他臨時換上的便裝。酷愛運動的他在企業管理上卻一直奉行“高壓力管理”的方式。在tom員工的眼裡,這位實際上很年輕的tom集團董事、tom網際網路事業集團總裁,思想上卻是非常的成熟,因此大家都尊敬地稱他為“老王”。 

將門虎子

王雷雷出生在軍區大院,兩扇大黑鐵門關住一院的寂靜,故宮的護城河從院子後牆靜靜流過,這裡屬於總參謀部。站在院子裡,幾乎無法想像這裡離天安門不過是拐個彎就到的距離,葡萄架、劈好的柴禾,如同退休幹部在鄉下的家。一進客廳,更讓人有時光倒流的感覺,除了王雷雷的筆記本電腦,一切都是上個世紀60年代的標準陳設,紅色的書架里,全是《彭德懷傳》、《毛澤東選集》之類的書,老式的沙發還是他小時候在上面爬來爬去的那套,電話是轉盤撥號的那種,鈴聲響得刺耳,都可以送去博物館了。

王雷雷說自己特別喜歡那部電視連續劇,“跟拍我家的事似的,那石光榮不就是我爺爺么?”爺爺王諍是王雷雷惟一的偶像,他是老一輩革命家,他的故事,就是王雷雷小時候的家庭讀本。

從爺爺輩開始,王雷雷一家就幾乎全是軍人,到他這一代,沒有什麼仗要打,父母才沒讓他入伍,叔叔家的幾個孩子還是參了軍。了解王雷雷脾性的人知道,要是把王雷雷擱在戰爭年代,他毫無疑問會是一名屢建功勳的將軍。從小就以為長大後必然會沿著爺爺走過的路繼續前進的王雷雷,只能把這個未盡的理想投入到工作中。

1996年,年輕的王雷雷從清華電氣工程系畢業後,一下子就跑到了上海灘去做期貨。期貨公司大開大合的資金出入,每天都刺激著他的神經與意志。“期貨圖表和噪聲的分析是差不多的,都是波形分析,it行業和金融行業的共性在於,都是年輕人的行業,都是要承擔風險的。”上海兩年,他從一個經紀人升到客戶經理,管著100多人。



開闢tom

兩年後,王雷雷回到北京,和幾個清華的同學創辦了一家系統集成公司,後因為這家公司被tom合併,王雷雷與tom相識。王雷雷擁有著金融和it業的雙重背景,而tom此時正需要一位具有實幹精神的人來統領未來的tom帝國,於是王雷雷便加入了tom。

2000年3月,在香港創業板隆重登場,股價最高到了15.3港元的高位,市值超過300億港元。但好景不長,很快隨著納斯達克市場的崩潰,tom的股票價格江河日下,到2000年底tom賬上的末期流動資金只剩下5000萬港元。幸好,tom通過銀行關係,又立即拿了8.5億港元無擔保貸款,暫時避免了破產的危機。“逆市”是王雷雷形容tom當時情況用得最多的一個詞。

王雷雷剛進tom時曾經有個荒唐的想法,“盼望有種生意可以一起床就知道當天能賺多少錢,即使睡覺也不耽誤收錢。”這被別人嘲笑過說和舊社會的地主一樣。想歸這么想,他還是帶著tom慢慢地爬梯子。現在他的想法是“我們以後要做溫州人、寧波人,一個扣子一個扣子地賣,一個火機一個火機地賣”,即做用戶積累生意。

雖然發布了門戶戰略,但tom走的是不同於三大入口網站的發展道路。王雷雷說:“tom從一開始就確定了不做網路媒體,而是作為電信增值業務平台來運作的策略。”他當時分析,一個媒體的成熟需要時間,媒體的投入成本也高,“如果我們當時也按照那時普遍的思路‘燒錢’,追求所謂的規模效應、免費用戶、點擊量,那tom就到不了今天。”

目前,電信增值業務占到了tom總收入的80%左右。tom比其他入口網站晚三四年進入網際網路行業,王雷雷覺得這抄了一條近路。“我覺得還是得益於剛畢業時的經歷。電信增值業務的成功離不開大量的數據分析,充分利用網路媒體的特性,讓以前的免費用戶有效地轉化成你的消費用戶,與期貨圖表和無線電波的分析是差不多的。”

如今,tom網際網路集團從中分拆出來,成功在美國納斯達克和香港創業板上市。“我們從來不迎合投資者”,王雷雷認為這就是自己成為網路運作高手的經驗所在。(王建一)

來源:北京人才市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