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業就業空間大

當求職者為擠進大公司爭得頭破血流時,大量的中小企業卻面臨著人才難招、招來又留不住的窘境。其實,在競爭激烈的就業市場中,對求職者來說,把眼光多投向中小企業,也許,留給自己的機會就會更多一點。

需求旺盛人才難招

要問招聘市場上哪一類企業常年招聘不斷,那就是中小企業了。無論是在眼下的年關招聘淡季,還是年後的招聘高峰,或是盛夏的低谷和“金九銀十”,中小企業永遠是招聘會、網路,還有平面媒體上人才需求最面廣量大的僱主。

統計顯示,目前上海每天新誕生200家左右小企業,小企業數量約占企業總數的90%以上,中小企業的從業人員占全市從業人數的80%以上。隨中小企業強大生命力而來的,是對人員的“海量”需求。

招聘會上,大量的中小企業是招聘主力軍,90%崗位均來自中小企業,知名大企業雖然引人注目,但往往只提供數量十分有限的崗位;招聘網站上,大企業招聘會相對多一些,但從崗位需求總量來看,占據大頭的依舊是中小企業;在平面媒體、人才中介等招聘平台上,中小企業同樣是需求主力。

然而,與旺盛的人才需求形成鮮明對比明顯,相當數量的中小企業一直遭遇人才難招的尷尬。在年前某招聘網站舉行的一場中小企業人才招聘研討會上,中國人民大學勞動人事學院教授、華夏基石管理諮詢集團董事長彭劍峰提出,中小企業正面臨人才嚴重短缺的困境。很多企業達到一定規模、人才要“升級換代”時,不管是招聘新人,還是從外部引進,都遇到了困難——招不到合適的人,來的人又留不住。

記者在招聘會採訪時,經常看到一些企業隔三岔五來招聘,曾有一家小型機械企業的招聘人員告訴記者,招聘到合適的人員很難,招聘1名機械設計工程師起碼要花上大半月的時間,光招聘會就得來兩三趟,想要招個市場緊俏職位的合適人員,更是難上加難。

粥多僧少為哪般

中小企業為何粥多僧少?中華英才網人才研究中心總監張廷文曾在一家中小企業擔任HR,他認為,中小企業招聘難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是企業品牌知名度不夠或缺乏吸引力。中小企業規模有限,企業發展的前景也難以預知,無法依靠品牌來吸引到有身價的員工。

二是缺乏有市場競爭力的薪酬體系。很多中小企業對市場上不同職位的薪酬標準缺乏系統了解,因此給付標準經常與實際脫節,比如有些職位給付高於市場水平,而有些職位的給付又明顯缺乏市場競爭力。這樣的結果,便是自認為合理的薪酬待遇,要么是對人才缺乏吸引力,要么是花大價錢請不到合適的人選。

三是用人標準不太清晰。究竟要招什麼樣的人?每個崗位的職責定位是怎樣的?由於中小企業的人力資源管理還不夠科學,企業的老闆以及HR對這些問題都沒有清晰的答案,導致招人的時候期望過高或難以篩選,或是招來的人與企業要求往往不匹配。

不僅是招人難,還有留人難的問題。許多中小企業都存在人員“常來常往”的困境,種種原因導致員工流動率過高。這也是很多企業總是處在缺人的狀態,因而不斷在招人的原因之一。

中小企業機會多空間大

儘管受到發展階段和實力的限制,與大公司相比,中小企業的人才引力不足,然而,大公司往往高不可攀,人員篩選標準苛刻,且崗位十分有限,應聘者不妨把眼光多多投向中小企業。

處在發展階段的中小企業往往對各類人才都有需求,但企業最為渴求、需求最為集中的大致有:

中高級職業經理人

由於中小企業缺乏系統的人才培養體系,人員流動頻繁,缺少人才儲備,當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後,需要熟悉市場、經驗豐富的職業經理人帶領企業繼續發展,對職業經理人的需求凸顯。在招聘這類人員時,中小企業的特點是注重實戰能力,看中能力和業績,而不重學歷。有些企業特別看重應聘者在跨國公司和大企業的工作經歷,為的是靠這些職業經理人來推動企業的管理水平。

行銷和業務精英

招聘會上大量的職位便是中小企業的行銷和業務崗位。行銷是企業的生命線,對於規模較小、抗風險能力較弱的中小企業來說尤其如此。再加上這類人員流動性大,企業對人員的需求基本上常年不斷。

由於門檻較低,一線的業務員為數眾多,中小企業缺的是熟悉行業、行銷經驗豐富、能夠帶領團隊做出業績的行銷管理精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