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評估自己的職業規劃

然而,現在的他們,在媒體上頻頻出鏡,或接受採訪,或撰文表達,或抨擊現狀。他們與社會互動頻繁,他們讓整個社會感受到言論的力量,他們早已不再自我封閉於象牙塔。他們中間的“會計人”,更是對行業影響巨大。

中央財經大學資產評估研究所所長劉玉平教授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學人。

職業--- 性格決定個人職業生涯規劃

斜陽淡淡,照進他安靜的辦公室,劉玉平不禁回憶起“十一”期間剛剛參加的上海財經大學85屆校友聚會。“二十年好像真的很快,從畢業到現在,我在教師這個行業上一做就是二十年。”

他是典型的山東人,性格豁達大氣。1963年,他出生在龍口市,後來,他考上了上海財經大學。1985年,他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央財經大學做教師。

“我當時其實不是很情願做老師。”他微笑著回想起初畢業時,他對現有職業的抗拒。他覺得教師這個行當,實在不符合他對未來的定義。

站在20年後回頭看去,他相信性格決定了人的未來。“人,可以有主見,有時候也不能太有主見。”直到現在,他還經常用這句話教育他帶的學生。

他就是介於“有主見”和“無主見”之間的最大受益者。在那個還是“分配工作”的年代,他對自己的職業規劃並沒有特別清晰的思考,“雖然不太喜歡當老師,但是也不覺得當老師有什麼不好”,於是最後,他接受了這個工作,以及工作賦予他的一切。

這20年裡,他也不是未曾想過離開。每個人對自己選擇的職業都有過猶豫,有過彷徨,有過舉棋不定。或許他在另外一個位置上,可以發揮更多長才,可是命運如此,依照他的性格,賦予他這條道路,於是,從此不離不棄。

他是優秀的,教財務管理的他獲得校內外一致好評。1993年,因為科研成果突出和工作成績優秀,他被破格評為副教授。1999年,他被評為教授。

他覺得,學生和老師之間,是一種供需關係。每每面對學生,他發現,不是說自己的水平有多高,而是學生需要某個方面的東西,由教師提供一個良好的服務。“現在每一個人的經歷和知識結構都是複雜的。我只能提供某些學科的服務。”他發現,這樣理解自己的職業以後,壓力不是變輕,而是變重。因此,每一次講座,都需要進行深入的研究後才能完成。

“我自己覺得,我不是一個特別聰明的人,但是比較用功。”這句自謙的評價正如同他的性格---簡單,執著。

他一向不是那種對未來做太多規劃,對過去做太多總結的人。某些事情,發生了就是發生了,他努力讓這些正在發生的事情不至於變成遺憾或者絆腳石。對於生活,他一向思路簡單——複雜生活簡單化,才能讓自己更加適應這個多變的社會。

他的性格也是如此,樂觀,也樂天知命;努力,但不固執己見。

走上評估之路

1989年,中國的資產評估業誕生,當時在教財務管理的他對此發生了很大的興趣。

機會和轉變發生在1990年11月,那年,一個資產評估的培訓班在紫竹院南路,單位替他交了300元,他去上了整整16天的課。

“那時候我們都很窮,每天頂著寒風騎車去上學,中午還要趕回學校食堂來吃飯。”至今,他對那16天的培訓還記憶猶新。從此開始,他踏入了資產評估界。

其時,資產評估在中國方興未艾。從培訓班學習回來後,他對這個新興的行業有了大致的了解。很快,伴隨著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和現代企業制度的推行,企業進行股份制改造、資產重組、轉讓、兼併、出售、聯營、合資等經濟活動日漸增多,涉及產權變動的經濟行為均需要由獨立的社會中介機構對涉及到的資產價值量進行客觀評估。這為中國資產評估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契機。

開始時,他給別人講課,主要介紹資產評估的基本概念和發展的基本情況。他介紹說,在市場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資產評估業已具有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不僅具有相當的規模和影響,而且積累了豐富經驗,成為經濟活動中不可或缺的經濟鑑證類中介服務行業,為市場經濟的有效運轉發揮著積極的作用。可以說,在西方成熟的市場經濟國家,資產評估業已經較為成功地找到了本行業的自我定位,發揮著應有的作用。如19世紀後期,美國就出現了專業的評估公司,英國於1868年就成立了評估專業團體;現在,諸如美國評估協會、英國皇家特許測量師協會、評估師和拍賣師協會、收益估算和評估協會等行業組織十分活躍;國際評估準則委員會、歐洲評估協會聯合會、東南亞聯盟評估聯合會等國際性組織也為評估業的發展和規範做著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