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職業規劃



知彼,指職業環境探索,包括行業、企業和職業三方面,認識不同職業所要求的知識、技能、經驗、個性等,認識不同行業和職業生涯發展路徑等。

決策,指衡量自己的能力與職業理想之間的差距,有意識培養自己的全面素質,初步確定自己的職業理想和職業發展規劃,同時著手實施。並在實施過程中不斷評估、反思和調整自己的職業規劃。

由於我國國小、中學教育基本以升學為直接目標,導致多數學生“對專業無意識”,並且容易“盲目就業”。教育部教育發展研究中心的一項針對初三和高三學生的調研顯示,高三學生對高考志願中專業的了解程度為“一小部分”和“全不了解”的比例為75.2%,初三學生只有11.4%的城市學生和7.1%的縣鎮學生認為自己可以從容就業。

學生以這樣的狀態進入大學,必然會對自己的未來不知所措和無所適從,在學習了多年之後甚至到了博士畢業時再得出結論:“我不喜歡、不適合現在這個專業”,這顯然不利於學生的成長成才,對國家來說也造成了教育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不僅有必要而且是必須要及早幫助大學生開展職業生涯規劃,以便有效地減少上述情況的發生。大學新生應善於利用這一資源,培養職業規劃從“早”做起的意識。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近年來職業生涯輔導工作在高校中開展得如火如荼,但理論指導偏多。其實,大學生在掌握職業生涯規劃知識的基礎上,更要和國情、社會現實以及自身情況緊密結合,側重何時“做”和怎樣“做”,以提高職業規劃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在這方面,美國的一些做法值得我們借鑑。美國ucla大學職業中心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特點制定了配套方案:一年級為自我探索期,新生可以通過課程學習、課外活動、參加社團開發自己的興趣和技能;通過諮詢父母、朋友、老師等身邊人以及相關測評工具來更加深入準確地認識自己。二年級則開始拓展職業生涯視野,通過書籍、網際網路進一步加強職業了解;參加招聘會或與職業生涯相關的活動;參加實習、暑期工作和志願者活動,從中獲得工作經驗。三年級要縮小選擇範圍,探索用人單位和工作環境,建立專業化的聯繫,以輔助求職競爭;持續獲得與職業生涯相關的工作和領導經驗。四年級則做出生涯決定,確保順利取得學位,參加求職技巧工作坊,參加招聘會、查找信息發布並正確得到推薦等。

清華大學作為在全國較早開展職業生涯教育的高校之一,自20世紀90年代後期開始不斷總結國內外職業輔導成熟經驗和做法,緊密結合我國國情和學生需求,注重調動多方主體和社會資源的參與,在實踐中逐步探索建立起了一套多層次、綜合式的大學生職業輔導模式,包括系統化、專業化的職業輔導系列課程,豐富多彩的職業輔導活動月、職業教練計畫等第二課堂活動,面向新生的入學職業生涯教育講座,團體工作坊、個別諮詢、校友訪談、職業體驗日和實習實踐環節等內容,並率先引進了職業輔導網路課程、線上職業測評工具等,為在校學生進行自主職業生涯規劃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和有效途徑,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職業規劃要科學推進

“職業輔導擦亮了我的眼睛,我不會渾渾噩噩地度過寶貴的大學學習生活,我已意識到,提高自身素質,爭取未來,要從現在做起……”(計算機系大一學生)值得大學生們注意的是,要意識到,生涯規劃是一個動態循環過程,並不是規劃一次,就可受用終身。具體的生涯計畫要隨著社會發展和個人情況的變化而進行相應的調整。這就要求大學生要在學習、生活過程中,及時對自身進行評估和反饋。良好的職業生涯規劃不僅有助於激發大學生積極向上的學習願望並轉化為現實行動力,促進大學生自主地合理安排大學階段的學習和生活,更為重要的是,能夠通過喚起個人職業生涯規劃的意識,確立正確的價值觀、擇業觀和人生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