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竹子的特徵談大學生職業規劃

 藉助對竹子生長的分析,展開對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的思考。

竹子是我最喜歡的植物之一,人們“可以食無肉,但不可居無竹”。文人墨客對竹子的研究和觀察,現代科技對竹子的研究,使得我們對竹子的認識上升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現在,我就藉助竹子,對大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尤其是應屆畢業生的職業規劃,做一些思考和探討。

1、竹子是群生的,沒有離群索居的竹子。人是社會的,也是群居的,關鍵是要選擇品格好的人群,選擇良師益友作為我們外在的“環境”。

2、竹子是空心的,沒有發現有實心的竹子。人也一樣,如果哪一天覺得自己“滿了”、“夠了”、“知道了”、“會了”.......因而不夠虛心,那么就失去了成長的機會。即使他們仍然也在學習,但是,就像一個杯子一樣,如果裡面裝滿了自己的東西,別人再好的經驗和智慧也無法裝進去的。

3、竹子的成長是“節節突破”的。成長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會遇到成長的心結,只要我們走進人群,倒空杯子,確立人生的目標,就會發現我們需要什麼,欠缺什麼;會發現我們有那些心結需要突破。當我們停止了成長的時候,就是遇到瓶頸的時候。突破成長的上限有幾個辦法:記住你的理想和夢想,想想你的危機,不要自我設限、不要害怕改變,對他人的意見要有判斷力。

4、竹子最重要的,是它在向上成長、破土而出之前,一直在默默地向下紮根,將紮實發達的根系深深地根植與大地上。即便是貧瘠的岩縫和荒野之谷,由於竹子上承雨露陽光之天恩,下吸地氣養分之精華,因此,一旦其生命力逐漸成形,只要等待那第一聲春雷咋響,讓人驚奇的竹子就會爆發出不可思議的成長快速。十年樹人,百年樹人。人文素養就像天地間的雨露陽光空氣和地下養分,學生,包括大學生讀書和實習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向下紮根的過程。沒有紮實深厚的傳統文化根底,沒有對自己民族和人類精神財富的熟識與掌握,要成就事業就會顯得表淺和浮躁。

竹子向下紮根、群生、空心、節節突破以後才能成長。但是人們容易忽視一個最核心和本質的因素,那就是竹子本身內在的生命力。這種大自然賦予的代表了宇宙和上天本能的能量,才是令人敬畏的。當然人類自身的生命力、創造力和思想力,則更加令人震撼!

建造高樓的過程也讓我們受到很大的啟發。首先要進行規劃設計,從工程技術資源等方面進行論證,其次要制定嚴密科學的計畫;第三,按照計畫往下“長”,打好看不見的紮實的地基;第四,再建造地面看得見的建築;第五,最後進行各個系統的集成、內外的裝修等等。

然而,我們大多數的中國學生,在現代教育體制下,長期以來幾乎沒有像樣的職業規劃和職業發展教育。本人在浙江、江蘇和上海的十來所高校做過一個小範圍的調查,8成以上應屆畢業生對職業生涯感到迷茫。

我建議畢業後要解決的第一件事情是要在本行業成功專家的指導下,規劃你的人生藍圖,設計你職業生涯的目標,制定職業發展的計畫。工作的前三年紮實地打好職業的基礎,苦練基本功,然後學習竹子的精神,這樣就一定可以積蓄能力,厚積而薄發,節節突破,勢如破竹,一步一步地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性(而非理想)目標。

天生我才必有用。可是怎么用?為誰所用?在多大範圍內用?是自用還是他用?你是什麼樣的“才”?你想把自己打造成什麼樣的才?在這方面,孔子還是值得效法的。儘管他只是表達了一種樸素的人生境界,嚴格說來是認識論上的境界,但是一個人對自己的期許,對自己的願景展望,對自己心像的刻畫,往往會起到神奇的作用。人生最難的,不是職業生涯規劃,而是生而為人,我們的“天命”到底是什麼?找到了一個人的使命,他便找到了靈魂的歸宿和人生奮鬥的終極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