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聯考將實行平行志願

今年廣東聯考也將實行“平行志願”啦!昨日,省教育考試院正式向媒體發布訊息,這意味著全省60多萬XX屆考生不僅要參加改革後的首次“新聯考”,而且在錄取上也將面臨新的挑戰。平行志願後,最大好處是填報志願風險性會有所降低,但仍會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令高分考生更集中於名校,高校因生源差距而呈現“三六九等”的現象。對此,考試院透露,近期將推出實施細則以弱化其弊端。

60萬考生享“平行志願”

省教育考試院昨日向媒體透露,決定從XX年開始在廣東省普通高校招生錄取中實行“平行志願”。負責人表示,此舉是為了降低考生志願填報風險,提聯考生志願滿足率和滿意度。目前,有關“平行志願”投檔錄取的具體實施方案正在徵求意見,待聽取意見並修改完善後將於近期公布。今年全省將有60多萬考生享受該政策。

記者獲悉,聯考填報志願存在風險性導致的不公平現象一直備受考生家長詬病。XX年,教育部在湖南、江蘇、浙江、上海、安徽、遼寧等6個省市實行平行志願投檔錄取模式的試點改革。一年來的實踐證明,實行平行志願投檔模式,有效降低了考生志願填報風險。在試點成功的基礎上,XX年教育部又新增了河北、吉林、江西、福建、海南、廣西、雲南、貴州、四川、寧夏等10個省區進行改革試點,平行志願投檔模式進一步在全國推廣。

從教育部下文鼓勵推行聯考“平行志願”開始,廣東各方面對這一錄取方式的觀點交鋒就未曾停息過。前年聯考錄取意外出現復旦、武大、同濟等名校爆冷,地處廣州的暨南大學大熱的“反常現象”,廣東省人大代表提出:“廣東可否實行平行填志願,增加公平性,讓考生憑本事而非憑運氣上大學。”

對此,廣東省教育考試院院長楊開喬曾作出回應,“平行志願也有弊端,而且弊端是致命的!”但事隔兩年後的今天,在教育部和社會各界的呼聲中,廣東終於也正式“開禁”,“品嘗”這一席捲全國的新模式。

廣東將出細則讓平行志願更有效

昨日,記者採訪時,廣東省和廣州市招生部門負責人均透露,本次徵求意見的過程當中,初步擬定兩種方案:一種是按照外省的做法,在每一批次當中有一組平行志願的方式。但是只有一組“平行志願”的方式仍然難以解決高分落榜的現象。於是廣東又自創另一種方案:即在同一批次當中可以同時填兩組平行志願。而事實上,兩種方式的作用原理都是一樣的。但是目前到底選擇哪種還在徵求意見中。

不會出現很高分或很低分錄取

在傳統的錄取方式下,考生填報的志願,每批次基本上只有一個志願有效,第二志願用得上的機會不大。學生都瞄準第一志願壓力很大,出現高分落榜的情況很多;也容易出現冷熱不均現象,有的學校扎堆,有的學校斷檔的現象。而平行志願下,設定多個“平等”志願,同一批次每個志願都有效,按照分數優先的規則投檔。傳統的錄取方式是錄取方式是志願順序決定錄取結果,現在的方式是分數高低決定錄取結果。

此外,從外省的經驗來看,各高校錄取的成績呈“扁平化”分布,即錄取的學生的成績分布曲線在某個特定的區間內,難以出現以往的錄取到分數“很高”或分數“很低”的考生。

“平行志願”也有風險

“平行志願”等於是“削峰削谷”,所以只有學生填報志願的時候量力而行,不要太離譜。一般都能夠去到心儀的學校。以往填報志願的有運氣的成分,志願填報成功很大程度上決定著錄取結果,有人得益,也有人受損。但是實行平行志願,一般來說,沒有意外的低錄,也沒有意外的高錄。考生意外收穫不多,意外損失也少了。

不過,平行志願也不代表考生就沒有落選的風險,所以考生還是需要務實對待。

中大等高校難以留到本省尖子

另一方面,由於成績呈現“扁平化”,錄取的學生多為同一層次,因此學校在選材方面的空間就少了,這對某些高校來說不是一件好事。學生多為分數段,錄取院校生源就固定,院校也有了分層,久而久之這也成為一種“定勢”。以往一些學校可以通過宣傳來爭取更好的生源,現在可能就不行了。所以平行志願對某些學校的發展也有影響,對促進學校的競爭不利。

與此同時,省內的一些學校要留住尖子就很難了。在傳統錄取下,如有考生報考了清華,為求保底第二志願報考了中大,要是清華滿員,中大可以“冷手撿個熱煎堆”。而在“平行志願”下,考生可以同時報考清華、復旦、人大等;中大、華工就難以獲得這些尖子了。

“蛋糕就這么多,就看你怎么分了?一些學校拿到尖子,就有學校流失尖子。”該負責人說。

平行志願

就是在每個錄取批次的學校中,考生可填報若干個平行的學校,然後按“分數優先、遵循志願”的原則進行投檔錄取,改變過去志願優先的錄取原則。具體地說,按照平行志願錄取方式,錄取時,將考生按成績從高分到低分順序排隊,依次檢索考生填報的a、b、c、d等幾個平行志願,如果符合a志願,則被錄取,如果分數不夠,則繼續檢索b志願,依次類推,直到被符合條件的學校錄取。

聯考生現身說法

記者了解到,新政發布以前廣東省實行傳統的“志願先行”錄取模式,而對於已從傳統型填報志願中殺進高校的羅敏夏來說,當年考場發揮失常拿到了604分,輸的是“輸給了那些敢拼的人。”而對於經歷填報“平行志願”從北京考進廣州徐阿龍來說,“平行志願”意味著更多機會。

“輸給了那些敢拼的人”

如今就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大二學生羅敏夏,是廣大附中08屆的政治生。聯考前,羅敏夏相信自己發揮正常便能以620分考取中山大學。然而,在XX年聯考中,她發揮失常,只拿到了604分。填志願時,“為了保全全”,羅敏夏報了廣外,沒敢填中大。在她看來,“非平行志願”弊端就在於:一旦第一志願沒錄上,而第二志願和第三志願的學校又已經錄滿的話,就算考了一本的分數,也只能補錄或者上二本的學校了。不過,羅敏夏覺得“非平行志願也不見得不公平,只是帶有‘拼’的成分,就是說一些讀死書而成績好的學生也不一定就能考進很好的大學”。羅敏夏說,“當年我是輸給了那些敢拼的人。”

“平行志願很公平”

XX年,北京聯考投檔錄取採用了“平行”第二志願和“非平行”的第一志願的模式,即在本科三個批次中的第二志願設三個平行志願,而第一志願保留不變。徐阿龍是北京市08屆的理科綜合考生,在XX年的聯考中,他以高過錄取線10分的成績考進了廣東外語外貿大學。聯考前,徐阿龍“很有把握地”將廣外填上了第一志願,而在第二志願里填上了“和廣外差不多”的另外3間大學。如果第一志願沒錄上,那么第二志願你還有3個機會,徐阿龍說,“平行志願”模式下,考生的報考機會更多些。雖然北京的考生只能填報兩個志願,但是由於第二志願為“平行志願”,所以考生實際上可以填報4個學校。

有過一次復讀經歷的徐阿龍曾聽到07屆的同學抱怨:雖然聯考成績挺好,但是因為受到“非平行志願”的限制,加上填報時不夠大膽,結果考進的學校卻不理想。然而,一些聯考成績不算高的同學,反而因為報考時運氣很好,考進了很好的大學。因而徐阿龍覺得,“非平行志願”不太公平,而北京XX年實行“平行”的第二志願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