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的職業生涯教育基本概況

 在國際教育的改革與發展過程中,以培養人的就業創業意識與職業規劃能力為主要目的的職業生涯教育,在教育改革實踐中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借鑑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在教育教學改革中採取的有力措施,不斷豐富我國職業生涯教育的理論內涵與實踐模式,必將對我國學校教育教學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

一、立法保障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

美國是較早在學校中進行職業生涯教育的國家,在美國的教育史上,曾兩次專門以政府法案的形式進行了職業生涯教育改革,對美國的教育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分別是20世紀70年代的《生計教育法案》以及90年代的《學校——就業法案》。

“生計教育”是20世紀70年代初聯邦教育總署署長馬倫提出的一種新的教育觀念,旨在解決學校教育與社會生活脫節的問題,引導青少年從“升學主義”轉向個人的生計與未來發展。其模式基本上分為學校、僱主、家庭及邊遠地區四類。學校生計教育模式包括1至XX年級的生計教育計畫。各學校一般都設專職人員對學生進行生計教育,開展生計輔導和諮詢工作。

1994年,美國教育部和勞動部共同發起了全國範圍的教育改革運動——“從學校到就業”,其目的是使所有的高中學生都能確定一條走向職業道路的計畫,能順利實現從學校到工作的過渡。它把工作中的學習和在學校中的學習結合起來,把學術學習和職業學習結合起來,在中等教育和中等後教育之間建立起有效的聯繫,使學生清楚了解他們將要從事的職業,包括具有適當的工作經驗。

20世紀80年代以後,英國政府陸續頒布一系列的檔案,要求普通中學開展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強調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應成為學校課程的一部分。普通中學的職業教育和職業指導主要由學校的指導教師和校外的職業官員協作工作。指導教師的任務主要是實施職業教育計畫,幫助職業官員安排學生諮詢,並提供最新的職業信息。職業官員的主要職責是對學生進行個別和集體諮詢,幫助制訂職業教育計畫,提供最新的職業信息,參加家長會議、舉辦諮詢日、職業參觀、職業演講等活動。

澳大利亞也通過國家立法,制定了“職業發展綱要”,其中對職業成熟程度、職業指導的內容、考試及評估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定。還開設了職業和個人發展課程,內容包括正確評價自己的能力、潛力、需要和志向,培養自控和自助能力;制訂個人未來發展計畫等;將職業和勞動力市場信息滲透到各學科中,使課程內容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培養學生研究和思考能力及正確的生活態度。

二、學校內部進行主動性改革

在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生計教育”改革中,學校是其實施的主要載體。以學校為中心實施的生計教育課程,可以劃分為“職業了解”、“職業探索”和“職業抉擇”三個階段,其目的是使所有兒童在活動中樹立起關於各種職業的總觀念,培養兒童的職業意識和自我意識;學生通過職業探索,熟悉職業的分類和“職業群”,並開始在職業群中作出嘗試性的選擇。到了10-XX年級,主要是通過生計發展中心、微型學校等機構,學生將更集中地探索他們所選定的職業。

英國普通中學的職業生涯教育內容包括:發展自我意識——幫助學生意識到個人在能力、興趣、個人需要和價值方面的差異,評價個人的生理和心理特徵,判斷何種職業適合自己;增進職業機會意識——學校要向學生介紹他們可能的職業選擇範圍,以及獲得職業的途徑;發展決策技能——幫助學生髮展一種自我作出職業決策的能力,引導他們評論性地評價和分析職業信息,意識到職業選擇的重要性以及產生的後果;學會從學校到工作世界的轉變——幫助學生適應工作世界,獨立地走向社會,順利地從事職業和適應職業生活。

20世紀中後期,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職業生涯指導被正式地列入日本學校的教育計畫,職業生涯教育開始進入“課程化”時期。1958年和1960年,文部省分別對國中和高中的學習指導大綱進行了全面修訂。學校進行的職業指導,實際上既包含著就業指導又包含著升學指導。進入70年代以後,根據日本社會產業結構和就業結構的變化,文部省曾多次提出加強、改善和充實學校職業指導的意見。強調要有計畫、有組織地進行指導;要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觀和價值觀以及自主選擇決定將來出路的能力。

三、學校與社會機構共同配合

美國20世紀70年代的“生計教育”改革在實施校內教學改革的同時,十分注重校外生計教育課程模式的構建。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府在洛杉磯城建立了“社區生計教育聯盟”,作為85個企業和公司的一個聯合組織,對所有學生提供綜合性生計教育;同時,洛杉磯學區還同其他9個學區在加利福尼亞州聯合開展普遍實施的模式。這些社會機構在學生走出課堂、接觸社會實踐方面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成為學校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保障。

英國教育部門在教育改革的實踐中也注意到社會與教育的相互作用,注意利用各方力量。在一些相關法令中規定,社會相關各部門要為學生熟悉各種職業提供便利條件。大學校園、各企業、事業單位、工場要和學校建立廣泛的合作關係,為學生提供參觀和就地實習,以熟悉各專業、職業和工種的機會,以利於學生作出正確的選擇。同時,學校也注意贏得學生家長的支持。定期舉辦家長的培訓,使他們注意從小對學生進行職業意識的灌輸,鍛鍊他們的獨立能力,只靠學校單方面是難以完成的,這些都保證了學校教育改革得以有序地進行。

瑞典學校在學校內設定職業指導課程,幫助學生根據個人的知識和能力選擇職業。該課程貫穿在全部學習中,老師的責任不僅是教理論課,也教職業指導課。其中20%的職業指導課程在校外進行,由職業指導老師自己設定。同時,增強家長和學生對職業與培訓選擇的全面了解。請家長到校聽職業指導課,對家長進行職業、培訓方面的宣傳,使家長幫助學生確定職業和學習科目;安排學生到父母工作的工廠參觀,增強其對社會的了解;聘請職業指導專家幫助學生確定所選專業,幫助學生制定個人發展計畫,做到職業培訓與學校文化教育相結合。

國外許多國家在近百年的教育發展歷程中,構建了完善的職業生涯教育理論,豐富了職業教育的實踐。政府在巨觀政策上給予了多方面的支持,在職業生涯教育的實施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國在此方面起步較晚,而且實踐經驗較為欠缺。加強相關方面的理論與實踐研究,有利於提高全民族、尤其是青少年一代就業意識與素質、創業精神與能力,必將更主動地促進全社會就業形勢的改善,更有利於完成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歷史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