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議論文:讓關懷成為常態

當我們熱議著美國青年與乞討老人分食薯條時,他可能覺得那只是一件力所能及的小事;當我們敬佩著“最美媽媽”的動人之舉時,她可能覺得那是一個母親、一個人的正常反應。

我們從國小著“助人為樂”“待人平等”“尊老愛幼”“拾金不昧”長大,可是為什麼這些原應是習以為常的關懷,卻成了各種媒體上大加讚揚的個例?

我們喜愛黃金白銀,因為它們珍貴稀少,不易得到。但關懷呢?難道不是我們能夠輕易給予、輕易得到的嗎?如今對其冠以“感動”“敬佩”“最美”的過度闡釋,正是因為我們的生活中缺乏關懷,我們讚許與乞討老人分食薯條的行為,大加讚揚該美國青年,但這難道是我們力不能及的嗎?其實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到不是嗎?

關懷理應成為常態。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最動人的愛也應如最靜默的流水,無聲浸潤人心。

關懷他人應當成為我們的本能。保有一顆充盈著愛與關懷的本心應當是我們為人的最基本守則。我們或許無法成為家產上億的富商,但我們可以讓愛充盈胸臆,擁有無盡的關懷。

讓關懷成為常態,每個人都可以是雷鋒,每個人都可以從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關懷他人。人人獻出一份關懷,那些愛便能匯成一股暖流,融化堅冰,滋養土地,開出香沁人間的花朵。

喜歡翻閱黛安阿勃絲的作品,因為那裡沒有香車美女、燈紅酒綠,卻有著普通人甚至畸形人的人生剪影。我們有關懷他人的能力,我們平凡但我們的關懷卻能構築起愛的高塔。喜歡閱讀王爾德的童話,因為那裡沒有嬌貴的公主,卻有為人付出一切的快樂王子。我們關懷他人的同時,所能收穫的快樂是財富和權勢所不能給予的。

我們能做到的,遠比我們能想像的更多。每一個人的一點點關懷,就能讓整個社會變得溫暖和諧。

閉上雙眼,我的眼前仿佛出現了那一片桃花源,那裡芳草鮮美,落英繽紛;那裡黃髮垂髫,怡然自樂。那裡的人們從不過度誇讚關懷,因為關懷已成為一種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