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愛國有關的人物中考素材

譚嗣同

清末,戊戌變法失敗後,康有為、梁啓超逃往日本。譚嗣同是“有心殺賊,無力回天”。他堅信“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聖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崑崙”的名句。

蘇武

蘇武牧羊的故事婦孺皆知。蘇武被扣於匈奴後,匈奴貴族先以名利引誘,後以嚴刑威脅。但蘇武始終大義凜然,寧死不屈。匈奴貴族無計可施,便“徙武北海上無人處”。蘇武則“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在如此艱難的環境下,他仍拄著漢朝的旄節,不屈節辱命。他出使時正值壯年,待其歸漢之時,已是鬚髮皆白。他成為我國歷史上堅持民族氣節的著名人物。

豫讓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吉平

東漢末年,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被視為國。一位洛陽名醫名喚吉平,忠漢室,與漢國舅董承等人共謀誅曹。他打算在為曹操送藥時下毒,卻不慎泄露了天機。曹操命人痛打吉平,逼他招出何人指使。吉平血流滿階仍只是痛罵曹賊,後撞階而死。在羅貫中筆下,他是有名的忠義之臣。

譚嗣同、蘇武、豫讓、吉平四人,為了忠義可以忍受萬般折磨,直至獻出生命。他們這樣做,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他們捨生而取的“義”,只能是忠義。

文天祥

文天祥十九歲時獲廬陵鄉校考第一名,翌年(寶祐四年)入吉州(今江西吉安)白鷺洲書院讀書,同年中選吉州貢士,並隨父前往南宋首都臨安應試。在殿試中,他作「御試策」切中時弊,提出改革方案,表述政治抱負,宋理宗親拔為第一,也成為權相賈似道門生,考官王應麟奏曰:「是卷古誼若龜鑑,忠肝如鐵石,臣敢為得人賀」。但四天后父親不幸病故,文天祥歸家守喪三年。開慶初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官董宋臣請理宗遷都以避敵鋒,文天祥上疏請斬董宋臣,以振人心,並獻禦敵之計,未被採納。後歷任簽書甯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刑部郎官、江西提刑、尚書左司郎官、湖南提刑、知贛州職等。

鹹淳六年(1270年)因得罪奸相賈似道而遭罷斥。

宋恭帝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因元軍大舉進攻,宋軍的長江防線全線崩潰,朝廷下詔讓各地組織兵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獻家資充當軍費,招募當地豪傑,起兵勤王,以「正義在我,謀無不立;人多勢眾,自能成功」的口號,組織義軍三萬,開赴臨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發兵援救常州,鏇即又命令他馳援獨松關。由於元軍攻勢猛烈,江西義軍雖英勇作戰,然最終因為孤立無援,抗爭失敗,到最後僅餘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