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材料作文審題訓練

1.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赦免回國之後,暗暗立下志向——興越滅吳,目標廓清了他心頭的迷霧,點燃了他心中的明燈,照亮了他前進的航線,臥薪嘗膽,雖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睏乏其身,但他始終不懈怠,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掉吳國,成為長江流域的霸主。

2.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赦免回國之後,僅剩3000士兵,就確立了興越滅吳的奮鬥目標,並堅信這個目標可以實現。信念是火,點燃奮鬥之燈;信念是燈,照亮奮鬥之路;信念是路,引他走向輝煌。靠著不屈的鬥志,堅強的自信,他義無反顧地投身越國的恢復生產建設,富國強兵,終於滅掉吳國。

3.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赦免回國之後,就確立了興越滅吳的奮鬥目標,為了實現這一目標,他臥薪嘗膽,“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勾踐親自耕作,夫人親自織布,鼓勵生產,勤訓甲兵,持之以恆,十年如一日,苦心人,天不負,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掉吳國。

4.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赦免回國之後,就確立了興越滅吳的奮鬥目標,目標是美好的,但道路是艱辛的,他賑濟貧窮的人,慰問死者的家屬;屈尊下顧,親自耕作,與百姓同甘共苦,一步一步地踏實走著,奮力向目標邁進,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掉吳國,正可謂目標與行動齊有,霸業和威名共傳。

5.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困在會稽山上,靠著大夫文種的遊說,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給吳王稱臣,喪權辱國,丟盡尊嚴。但勾踐不愧一世雄才,始終不忘雪恥,為了記住這段不堪回首的經歷,他置苦膽與座位之上,每天舐嘗,歷經磨難,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掉吳國,“歷經一番寒徹骨,終地美名天下揚”,可見磨難對弱者是萬丈深淵,對強者卻是成功階梯。

6.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赦免回國之後,激發了不可遏止的鬥志,為了實現自己的夢想,他憂心如焚,發展生產,修造兵器,招募兵士,親近百姓;勞作不休,耕作田地,體察民情,賑濟災民,教化子民。“十年生聚,十年教訓”,長期地為國為民憂勞,終於換來百姓的富足,民心的擁護,武備的強大,國力的興盛。成就了霸業,可見,憂勞可以興國。

7. 公元前491年,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圍困在會稽山上,靠著大夫文種的遊說,得以保全性命,但不得不放下君王的架子,給吳王稱臣,喪權辱國,丟盡尊嚴。這件事使構建的尊嚴受到莫大的污辱,同時也激起了他強烈的鬥志,正是這一搶鬥志,使得勾踐臥薪嘗膽,親自耕作田地,夫人親自織布,“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用十年的時間富國強兵,苦心人,天不負,終於在公元前473年一舉滅掉吳國。如果沒有當初會稽山的羞辱,那就一定沒有勾踐後來的鬥志,那就一定不會有勾踐後來的霸業!可見,苦難,對於人生未必是一件壞事,它可以成為人生髮展的動力,人生進步不竭的財富。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同一則材料在證明不同觀點時,必須在敘述角度方面作出適當的調整,否則就會出現扣題不緊,說服力欠佳的後果。那么,如何來使同一則材料在證明不同的觀點具有說服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