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

知與行是統一的,不能截然地分開。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關於知行合一的話題作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1

顧名思義,即知道該怎樣做的事應該與行動相結合,才會變得完美。俗話說:"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

有了好想法就應該立即行動起來。當在行動之前固然會遇到許多問題,雖然我們不知道能否在行動之前消除障礙,但是我們可以在行動之中克服困難。別告訴自己,我做不到。那一定是不可能完成的,除非有奇蹟發生。.....如果你真這樣想的話,那就大錯特錯!別相信世界上會有奇蹟,因為你自己本身就是奇蹟,你就是自己的上帝,倘若,不付諸行動,奇蹟也無法幫助你成功。

我們總是在等,等一個好的時機,等一個可以百分之百確定成功所需的條件,反而陷入了永遠的等待之中,甚至連一件小事,也總要等到所有的條件都滿足之後才開始行動。我們究竟在等待什麼?真的能等到么?等到了又能怎樣?說不定一等就耗費了我們一生的精力,而到那時候你還有機會反駁么?不,我不信,因為“成功永遠留給那些有準備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永遠只知道等待的人。如果只知道等待好時機,恐怕我們的一生都會錯過最佳時機。正因為如此,很多人一輩子都乾不不了一件事。只有想到就去做的人,才能改變現狀。

有這么一個小男孩,資質平凡,沒有什麼過人之處。他小時候想當班長,結果他連任三年班長;大學時,他喜歡上校花,終於在許多男孩嫉妒的眼光中做了她的老公;大學畢業後,他想開一家公司,三年後這家公司上了電視台;在他30多歲時,忽然想學畫畫,結果他在40幾歲時成功的舉辦了畫展。

當別人羨慕他時,他卻說:"我很平凡,沒有什麼聰明的才智,也沒有什麼遠大的抱負,只是想到就去做。不管結果如何,我卻認為自己沒有輸"

他,就是我國著名的畫家余丹青先生。

天底下最悲哀的一句話就是:我當時真該那樣去做,卻沒有去做。

我也曾經只是想想罷了,而沒有付出實際行動。是她,王雨寒璐,一個娟秀的女孩,人如其名,雖算不上漂亮,但是......是她讓我有了動力,知道自己絕對不可以再放縱自己,整天悠哉游哉,我必須去做,想到就行動,不可以再等明天,"明日復明日,明日何其多"試問,我還有多少個明日呢?幾千個日子已經從我手中悄然逝去了。

我為自己感到高興,因為我做到知行合一了。一開始,確實不容易,但是有這么個讓我倍感壓力的對手,我不怕了,真誠的對你說聲謝謝~!希望有一天我們可以成為無話不談的朋友。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2

在我的鋼筆上,刻有一行字-----“一生俯首拜陽明。”陽明,是王守仁的號,而王守仁,是我最敬佩最崇拜的人,因為他提出的一個觀點,那就是“知行合一”。

千百年來,關於知和行的關係這個問題,人們總是爭論不休,有人說知難行易,而有人說知易行難。經歷了幾千年,王守仁站了出來,提出了知行合一。所謂“知行合一”,就是說:懂得道理與實際套用都是重要的。說得再明白些就是要想實現理想,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方法。這看上去是句簡單的話,實際卻蘊含著豐富的哲理。

關於知易行難,最經典的例子就是“紙上談兵”了。故事內容是這樣:趙括飽讀兵書,但卻不能領悟兵書真諦,帶兵時,死套書上的辦法,不能靈活套用,結果,40萬趙兵全軍覆沒。由此看來,似乎是實踐更重要。但反過來說,要連道理都不懂,又如何去指導實踐?因此“知行合一”這種觀點便被提了上來。

雖然這是個看似守中立的方針,況且有時凡事守中立不一定對,但這個觀點無疑是對的。懂得道理也好,實際運用也好,都不能只強調一個方面:有了理想,空喊口號沒有行動,最終一事無成;埋頭蠻幹,而沒有目標,也只能是像無頭蒼蠅一般沒有時效。所以在生活中,我們做事要有一定的目標,並加以切實的行動,有力目標,就有了方向;有力切實行動,就有了前進的動力。這樣,二者合一才能做成一件事。

我最討厭的人,就是古代的隱士,他們看到了社會的腐朽,他們也有滿腹的才華,卻偏要隱居避世。我不知道什麼厭惡官場,不媚流俗;我也不知道什麼不攀權貴,隱居避世。我只知道既然看到了社會黑暗我們就應該立下改變社會的目標,並為之努力,運用“知行合一”,來讓社會不再黑暗,這才是應該做的。而像隱士那樣,非但不會有何好處,還會讓社會更黑暗。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3

知即認識,知識;行即實踐,行動。知識是引領行動的方法,行動是領悟知識的途徑。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只有把知和行統一起來才能稱得上“善”。

明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王陽明先生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說。所謂“知行合一”,不是一般的認識和實踐的關係。“知”,主要指人的道德意識和思想意念。“行”,主要指人的道德踐履和實際行動。現在的德育包括知,情,意,行,即道德認識,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為。

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原來叫陶知行,後改為陶行知,行在前,知在後。他一生對教育的貢獻是巨大的。

知行關係,也就是指道德意識和道德踐履的關係,也包括一些思想意念和實際行動的關係。知必然要表現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認識必然表現為道德行為,如果不去行動,不能算真知。“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知與行是統一的,不能截然地分開。知中有行,行中有知。從知到行,即從認識到實踐。按照辯證唯物主義,由實踐到認識再到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當前,全國正在轟轟烈烈地開展民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教育就是要認真的學習,什麼是人民民眾,人民民眾的作用,怎樣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實踐就是要把學習到的怎樣去落實,採取什麼樣的措施為民眾辦實事,辦好事。要真正做到“知行合一”。首先民眾利益至上,民眾是英雄,是社會發展的決定力量,是真正的銅牆鐵壁。

教育實踐活動也不應一陣風吹過去,而應該長期堅持,堅持長期。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是一個循環往復螺鏇式上升的過程。通過學習懂得了一些道理,就應該按這些道理去採取必要的行動,該為民眾辦些什麼事,怎樣為民眾辦好這些事,做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這是執政之基。

但願學習不流於形式,也不應想著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而應當實事求是地去為民眾辦事,惠利於民,最後真正做到為民務實清廉。

知行合一的材料作文4

21世紀是生態世紀,我們的城市選擇了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向,就是選擇了美好的未來。貴好陽是我們共同的家園,美好的未來需要我們每個人努力實踐“知行合一協力爭先”的貴陽城市精神以強烈的責任心和使命感自承擔起建設生態文明的責任!

貴陽正在覺醒,我們不能為了一時的發展而破壞環境,也不能因保護環境,而忽視發展,要切實把保護和發展結合起來,即要金山,又要綠水青山。

大自然滋養萬物生生不息,是一切生靈共同的家園,從山頂洞人到現代人的智慧,是大自然為人類提供的。可是,現在居然有人為了發展而獲取金錢, 隨意破壞生態環境。例如:工廠每天不停地排放著成千上萬噸污水,大部分水生動植物已經奄奄一息了,但人們為了自身的利益,對此只是睜隻眼,閉隻眼。許多人的腰包鼓了,但水生動植物,卻少了。不僅是這一點,人們不停的伐木取材,還自稱是用來搞建設,可他們沒有注意到:我們身邊的氧氣正在一天一天變化,“她”不僅失去了潔白的面 孔,還失去了一張慈祥的臉。我們在情不自禁的在置問自己:被無限制開挖和破壞的數目達到了上千萬。森林 、成千上萬的樹林呢?它們成了人類的家具。

綠色,孕育著我們的生命和希望。中華民族向來尊崇“天人合一,敬天道,守人德”的傳統道德。我們何不以珍惜資源,關愛生命,強健其身。當作生活的“必需品”我記得有一位名人說過:“地球上所提供的足夠滿足每個人的需要,但不足以填滿每個人的欲望。”是呀,地球所提供的可以讓人吃得飽,穿的暖,這就足夠了。可人們為什麼還要不斷的破壞生態環境呢?

青山綠水爽貴陽,建設生態文明城市,需要我們從身邊的小事做起 、從現在做起。“知行合一,協力爭先”保護綠色貴陽,讓每個人都爭當“綠色小天使”!

為我們城市更美好的明天做出自己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