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方法指導:不要把材料作文當成話題作文寫

寧波市鄞州區國中九年級語文試卷中出現了如下一道作文命題:

讀下面這封信,你一定會有所觸動,也許你會想到自己曾經經歷過的事,也許你會有所思考,有所感悟,把你的經歷、思考或感悟寫出來,將會是一篇不錯的文章:

傅雷給傅聰的信(節選)

……有件小事要和你談談。你寫信封為什麼老是這么不neat(乾淨)?日常瑣事要做的neat(乾淨),等於彈琴要講究乾淨是一樣的。我始終認為做人的作風是一致的,否則就是不調和;而從事藝術的人應當最恨不調和。我這回附上一小方紙,還比你用的信封小一些,照樣能寫得很闊綽。你能本能注意一下呢?異詞類推,一切小事養成這種neat(乾淨)的習慣,對你的藝術無形中也有好處。因為無論如何細小微不足道的事,都反映出一個人的意識與性情。修改小習慣,就等於修改自己的意識與性情。所謂學習,不一定限於書本或是某種技術;否則隨時隨地都該學習這句話,又怎么講呢?我想你每次接到我的信,連寄書譜的大包,總該有個印象,覺得我的字都寫得整整齊齊、清楚明白吧!

提示和要求:(1)要聯繫信的內容來寫。(2)可以大膽地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寫你的真情實感。(3)不要忘了擬一個題目。(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地名、校名、人名,否則會扣分。(5)不得抄襲。(6)考慮到內容的充實,文章最好不要少於500字。

這是典型的材料作文,它由引述材料、作文提示和要求兩部分組成。與寫其他材料作文一樣,考生在動筆之前,應該首先認真閱讀材料,細心審題弄清作文的提示及要求,然後理清這封信的表述主題,待打好腹稿以後最後落筆。從該作文提示和要求看,寫作的限制並不是很大,考生只要做到聯繫信的內容來寫,就能夠做到不離題。筆者批閱了所在學校250多份九年級學生的作文,結果遺憾地發現居然有近200份卷子的作文,竟然絲毫沒有提及這封信。事後我仔細分析了這近200篇的作文,發現他們的寫作思路都如出一轍。這些學生先從傅雷的信中提煉出一個適合自己寫的主題,如“細節可以反映一個人的意識和性情”“要注意小事”“要養成neat(乾淨)的習慣”“大事和小事”等,然後落筆寫時,卻拋開題目中的材料,只管圍繞已確定的主題寫自己的材料,另起爐灶。他們以為只要“我”所寫的主題能印證題目材料中所反映的一個內容,那就是聯繫這封信了。而事實上那是他們把材料作文當成話題作文來寫了,這與近幾年來中考一直考話題作文,老師一直訓練話題作文是分不開的。

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都是近五六年間被普遍使用的作文命題方法。並且好多話題作文在命題時,都要先給上一則材料,然後再從材料中提煉出話題。同樣提供了材料,這就使得話題作文很容易與材料作文混淆在一起,從而造成審題出錯,出現考場作文離題現象。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根本區別在於:材料作文寫作時文章必須順著材料內容來展開,離開了這個材料,作文就變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文章就會變成空中樓閣。而話題作文寫作時的限制就少得多,它只要所寫的文章能反映話題內容,那么寫作就算切中了命題。本文開頭提到的這道作文題如果把“提示和要求”中 “(1)要聯繫信的內容來寫”,改成“(1)聯繫信的內容,自己提煉出一個話題來寫一篇作文”,那么這道作文題也就變成了話題作文,那么近200篇習作,也就可以算切中題意了。

與話題作文比材料作文相對多了一點束縛,但考生都從一個材料出發構思作文,反而更能考察學生運用材料、藉助材料的能力,學生背作文抄襲也多了一層困難,因而也更具公平性。那么寫材料作文該該注意那些呢?

首先,要認真研讀“引述材料”和“作文提示和要求”。研讀“引述材料”要把握它的主旨,我們要根據寫作的提示和要求找到可供作文的信息和條件,只有當我們完全讀懂了材料的中心之後,我們才可能寫出理想的考場作文。研讀“作文提示和要求”要理清內容中哪些是核心要求,哪些是輔助,分清主次,抓住精髓。如開頭例題中的“要聯繫信的內容來寫”和“可以大膽地選擇你最能駕馭的文體,寫你的真情實感”兩條應是核心內容,而其他五條則都是輔助要求。

其次,在構思時要注意材料的安排。正確使用材料,是材料作文中衡量考生作文水平的一個重要方面。如果你想寫的是議論文,那么一般剛起筆就要引述題目中的材料,進而再聯想到相關的其他自己所掌握的材料,必要時最好還要回應一下材料,最後再把題目中的材料和自己的材料兩者融合在一起,得出文章的主題。如果僅從本文開頭作文題目中的材料《傅雷給傅聰的信》和提示中“聯繫信的內容來寫”兩角度考慮,事實上如考生僅僅寫成一篇讀後感那應該也是切題的。

這次閱卷中又七八個考生出現了如下開頭“讀了傅雷寫給傅聰的信後,我感觸很深,這令我想起了我小時候發生的一件小事”。這種開頭把所提供的材料主題給掠掉了,從而閱卷老師一時也不知道你想寫什麼,這種寫法考生們應是不可取的。

材料作文與話題作文是兩種不一樣的命題思路,以後各位教師在輔導時應要引起足夠的重視。廣大考生們寫作時也應該細心分辨,審清題意,不要張冠李戴,以免考試時造成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