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

材料作文的教學在高中作文教學中也占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在新課改如火如荼進行的今天,高中材料作文教學的效果仍然不很明顯,材料作文的寫作依然是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個相當薄弱的環節。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篇1:明確褒貶法

有些材料作文,材料中的語句常常蘊含著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審題時學生必須充分捕捉這些語言信息,細緻體會命題者的感情色彩,這樣才能根據命題者的感情傾向確立最佳的立意角度。

【材料】武漢市的珞珈山,是武漢大學的所在地。山上有聞名遐邇的櫻花園。每年的櫻花時節,遊人如織。總見一些青年朋友穿著和服在櫻花叢中攝影留念。一次,一位在武漢留學的韓國青年見此大為不解,她對她的導師說:“他們為什麼要穿著和服去照像呢?我們韓國也有櫻花,但從沒有人穿著和服去同櫻花照像。”她的導師苦笑了一下,無言以對。

【分析】這則材料從導師的“苦笑”“無言以對”來看,表現了導師對那些穿著和服照像的青年人的不滿和鄙視。導師的心聲體現了命題者的意圖,也體現了材料的主旨,即批評那些穿和服照像的中國青年,批評他們崇洋媚外,民族尊嚴淪落,國家觀念淡薄。這則材料所涉及的對象有四個:一是遊人,二是中國青年,三是韓國青年,四是導師。這四個對象表現為材料的四個角度。而最能表現題旨和意圖的是第二和第四角度。在第二和第四個角度中,假如從反面立意,指出“苦笑”是思想封閉的表現,由此而論證中國要走向世界,要增進各國人民的友誼,就必須解放思想。這個文意,雖然新,但不符合材料的題旨和命題者的意圖。所以,在平時的作文訓練中,我們應當引導學生正確把握角度與題旨的關係。如果一味求新,“反彈琵琶”,只會曲解原材料的意思。

【材料】一個麵包師長期從他的鄰居——一個農民那兒購買黃油。有一天,他竟然發現黃油的分量不足。以後,他定期稱量,每回都是這樣。於是,麵包師把農民告到了法官那裡。農民在法官面前辯解說:“麵包師向我購買黃油的同時,我也一直從他那裡購買同樣重量的麵包,並且以他的麵包作為稱黃油的砝碼。如果我的砝碼不準,那不是我的過錯,而是他的過錯。”麵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

【分析】這則材料中,有一句話暗示了命題者的褒貶情感,它是“麵包師聽後啞口無言了”。“啞口無言”是貶義詞,暗示了命題者對麵包師的行為持否定態度。據此,學生可以立意為——做人要誠信,如果心懷不軌,居心叵測,自己也必將被背叛和欺騙。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篇2:求異同法

【材料】

一、維納斯失去的手臂就如同一個充滿誘惑力的圈套。當斷臂的維納斯出現在人們面前時,吸引了無數趨之若鶩的好事之徒。他們提出了種種接上維納斯斷臂的奇思異想。但迄今為止,仍未有任何一種設計能取得普遍的讚賞。

二、有一次,記者問棒球明星史蒂夫•加里威:“你從來沒有哭過嗎?”史蒂夫回答說:“是的,我從不掉淚。”記者又對他說:“我認為你倒不如像大多數人一樣,有時不妨也掉掉淚,這樣才能證明你是一個真正的人,一個有喜怒哀樂的人,一個感情豐富的男子漢。”

【分析】這兩則材料表面上看起來風馬牛不相及,但仔細一分析,學生就會發現,它們在本質上有許多相同之處。顯然,材料一中的好事之徒和材料二中的記者都是求同心理在作怪。這就是這兩則材料的共同點,據此學生可以確立這樣的立意:(1)做事要克服求同心理;(2)不可用狹隘的經驗看待世界和生活。

【材料】

(1)①馬克思23歲被譽為當時德國最偉大的哲學家。②恩格斯21就著文批判當時德國哲學家謝林。③列寧17歲就開始革命活動。④毛澤東26歲主編《湘江評論》。⑤徐特立48歲留法,克服困難,學會法語。

(2)①一根木頭擱在山澗之上,下面深不見底,則敢於走過去甚少,但若橫木置於地,則常人皆能步其上而過。②小李第一次演講,他事先也作好了充分準備,但一走上台,看到下面一禮堂黑壓壓的人,便渾身冒汗,腦子裡一片空白,一句話也記不起來了。

【分析】

(1)五個材料都是講偉人們在事業上都有所成就,這是材料的共性,倘若就此立論,觀點就缺乏深度了。進一步分析材料會發現①—④還有一個共同點,即青年時代就出成果,而材料⑤是講徐特立48歲苦學法語有所成,年齡特點與前四位偉人不同。根據這個不同點可以立論:年青時代是出成果的黃金時代,但是,年齡並不是成就事業的唯一條件,關鍵在於有無堅定的志向和堅韌不拔的毅力。

(2)兩則材料,一則是說很少有人能走過擱在山澗上的木頭,一則是說小李演講面對黑壓壓的人一句話也記不起來。兩則材料從形式上看是不相同的,但他們的結果都是一樣——未能如願以償,究其原因都是膽小,缺乏良好的心理素質。由這個共同點,我們可以提煉這樣的觀點:①良好的心理素質是成功的重要因素;②要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篇3:多向輻射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比較散,常常會出現許多人和事,好像根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中心。對於這樣的材料,審題時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的思維方法圍繞材料展開多角度立意。比如,既可以著眼於甲事物立意,又可以著眼於乙事物立意,還可以著眼於甲乙兩事物的關係立意;既可以聯繫事物(對象)的正面立意,還可以聯繫其側面和反面立意。

【材料】20xx年8月20日,3000多位世界一流的數學家在北京人民大會堂參加了第二十四屆國際數學大會開幕式。

在誕生過張衡與祖沖之的華夏古國召開這樣的大會是我們祖國的一大盛事。大會名譽主席——97歲的陳省身教授坐在輪椅上發言時,身邊的xx欠身為他調好麥克風。陳省身在發言時含蓄地說:“中國數學領域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大會頒發了數學領域與計算機理論運用方面的世界最高成就獎“菲爾茨獎”與“內萬林獎”。三位獲此獎項的都是“老外”,他們都只有36歲,全是1966年出生的。

【分析】這則材料,學生可以採用多向輻射法進行立意。(1)從主席欠身為陳省身教授調整麥克風的細節出發立意——我們國家以及國家領導人非常尊重知識和科學,對科學家更是充滿無限敬意。(2)從獲獎者全是“老外”的角度立意——我國的科學工作者任重道遠,我國還需要再次吹響“向科學進軍的號角”。(3)從三位獲獎者全是36歲的角度立意——我國在科學領域也要“年輕化”。

這樣提煉出多個立意後,學生應該擇優進行寫作。

【材料】有個魯國人,擅長織麻鞋,他的妻子擅長織白絹。他們想到越國去居住,於是有人對他們說:“你們將會貧窮不堪了。”這個魯國人問他是何道理,那人說:“麻鞋是穿在腳上的,而越國人是赤腳走路的,白絹是做帽子的,而越國人是披髮的,你們夫妻的特長,在越國是無用武之地的,怎么能不窮呢?”

【分析】多角度入手:

1、橫向立意:就是在思考問題的過程中,思維順著原材料所告訴讀者的指向去考慮。我們無論做什麼事,都不能脫離實際。這種立意的好處是能緊扣材料的基本傾向、主要觀點,因而不會出現偏題、走題的現象。

2、反向立意:就是把原材料的問題倒過來想想,從相反的角度對原材料提出質疑。

因為越人赤腳、披髮,鞋帽就大有市場,就會得出魯人未必會窮的結論。這就要求魯人敢於嘗試、敢於冒險、敢於改革。

3、延伸立意:就是在原材料已知內容的基礎上,對原材料作合理的聯想,進行恰當的推理、引伸。

“虧本生意做不得”,“無用武之地焉能致富”等觀點。

4、類比立意:就是通過聯想,把材料的已知內容同材料外的其他內容由此及彼地聯繫起來考慮,找出其中的相似點。

辦企業、做生意,要根據當地的生產、消費、風土人情等情況,也要根據需要與可能,那么就要求我們考慮動機與效益,又要揚長避短,才能生財有道。

材料作文的審題立意篇4:舍次求主法

有些材料作文的材料往往會牽涉許多人和事。因此,審題時學生要明確哪些是材料的主要人物或事件,哪些是材料的次要人物或事件,並捨棄次要人物或事件,從主要人物或事件的角度審題立意。

【材料】從前,有位年輕的獵手槍法極準,但總捕不到大雁。於是,他去向一位長者求教。長者把他領到一片大雁棲息的蘆葦地,指著站得最高的一隻大雁說:“那隻大雁是放哨的,我們管它叫雁奴。它只要一發現異常情況就會向雁群報警,所以接近雁群很困難。但是,我們有辦法,你現在故意驚動雁奴再潛伏不動。”年輕人照著做了,雁奴發現年輕人後立即向同伴發出警告。正在休息的雁群得訊後紛紛出逃,但沒有發現什麼危險。於是,它們又飛回了原地。長者讓年輕人如法炮製了好幾回。終於,有幾隻以為受騙的大雁向雁奴發動了攻擊。如此再三,幾乎所有的大雁都以為雁奴是謊報軍情,紛紛把不滿發泄在了它身上——可憐的雁奴被啄得傷痕累累。“現在,你可以逼近雁群了。”長者提醒道。於是,年輕人大搖大擺地走進蘆葦地。雁奴雖然瞧在眼裡,但它已經懶得再管了。年輕人舉起了槍……

【分析】這則材料中共出現了四個“人物”——年輕人、長者、雁奴和雁群。審題時,學生可以捨棄年輕人和長者這兩個次要人物,從雁奴和雁群的關係入手確定如下立意。

(1)從雁群角度立意:不要輕易誤解忠誠的人,因為被誤解的人因此會放棄忠誠。

(2)從雁奴的角度立意:忠誠被誤解後該怎么辦呢?是堅持到底,還是放棄忠誠,這是對忠誠的真正考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