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不忘初心”材料作文及點評

作文試題】

閱讀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老教授給學生做了個測試。老教授問:“你去山上砍樹,面前有兩棵樹,一棵粗, 一棵細,你砍哪一棵?”大家都說:“當然砍粗的了!”老教授一笑:“那棵粗的是普通的楊樹,而那棵細的卻是紅松,你會砍哪一棵?”同學們一想,紅松比較珍貴,就說:“砍紅松!”老教授又問:“如果楊樹是筆直的,紅松卻七歪八扭,你砍哪一棵?”同學們有些疑惑,就說:“這樣的話,還是砍楊樹!”老教授說:“楊樹雖然筆直,可中間大多空了,你會砍哪一棵?”

終於,有人問:“教授,您到底想告訴我們什麼呢?”老教授收起笑容,說:“你們怎么就沒人問問自己,到底為什麼砍樹?雖然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如果想要取柴,你就砍楊樹,想做工藝品,就砍紅松。”聽了這番話,大家心中似都有所感悟。

讀完這個故事,你有何感想?要求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寫一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試題解讀】

材料的關鍵點在於“雖然條件不斷變化,可是最終結果取決於你們最初的動機。”由此我們可以從下面幾個方面確定立意:

1.目的、目標和信念。不管做什麼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目的和目標,明確自己想要的到底是什麼,做事不能盲目、隨時變動,否則一事無成。

2.人生的規劃。沒有規劃的人生,是失敗的人生。走好人生的每一步,關鍵在於規劃。

3.明確所需,拒絕誘惑。人生有許多誘惑,要明確自己所需,不能因誘惑而迷失自我。

【精彩例文】

不忘最初的信念

刁嘉銘

老教授問了學生一個關於砍樹的簡單問題,學生們根據老教授給出的不同情況,竟然給出了不盡相同的答案,這實則說明學生丟失了最初的目標,忘記了最初的信念。在人生當中,儘管環境千變萬化,但是人不能忘記最初的信念。(旗幟鮮明,亮出觀點)

所謂“善始者實繁,克終者蓋寡”,人們在事情伊始往往有著自己的目標,執著自己的信念,但隨著環境的不斷變化,大部分人的目標早已黯然失色,只有少數人能夠堅持到底,正是這些堅持到底、不忘最初目標和信念的人才能成功,才能被人銘記。(理論論證,過渡自然))

不忘最初的信念,世界會為你讓路。(分論點一)特蕾莎修女從小立志要幫助窮人,她曾說,“愛必須付諸行動,行動才能使愛發揮功能”,她矢志不渝,長大後盡心盡力地幫助受苦受難的人們,在財富、榮譽面前沒有絲毫動搖,甚至戰爭雙方都因她而停火。特蕾莎修女不忘記最初的信念,被世人所尊敬銘記,獲得1979年諾貝爾和平獎。(概括事例,扣題議論)

不忘最初的信念,縱覽世界之高。(分論點二)竹子在種子萌發就有筆直插天的信念,縱然外界有風雨吹襲,地下有岩石阻路,但竹子從來不會彎曲,筆直地直插雲天,就此,竹子高於他樹,享新鮮之雨露,沐清爽之陽光,享世界之高美。(取乎自然,扣題議論)

像司馬遷、莫言、賈伯斯……他們有著自己最初的目標,堅持自己最初的信念,終獲成功。而我們現在有時候沒有堅定的目標,時常感到空虛,無所事事,像一條漫無目的的魚在海洋中恣意遨遊卻不知何為目的地。我們不能就這樣下去,我們不能忘記最初的信念。(古今對比,警醒當下)

有句話說得好:“圓規為什麼能畫圓,是因為心不動,腳在動;你為什麼不能圓夢,是因為心在變,腳不動。”見異思遷,忘記目標,喪失了確定的努力方向;沒有確定的努力方向,必然導致精力分散,難以做好一件事,就這樣,你怎么能成功?(深入挖掘,揭示原因)

環境雖是一個成功的要素,但只是影響因素,並非決定因素,我們要有“縱環境千變萬化,但我們初心不變”的豪情壯志,不能因環境的變化而輕易地失去自己的方向,不能讓環境改變自己最初的信念。就像王勃寫到:“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現在讀到,難道沒有感同身受之意嗎?縱然環境變化,但我不會被環境影響,不會忘記最初的信念!(首尾呼應,回扣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