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社區孝星事跡材料三篇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貴在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下面語文迷為大家提供孝星的事跡材料,希望對你有幫助。

社區孝星事跡材料一:

“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我不僅在學校成績優秀,而且孝敬長輩、團結同學、和睦鄰里,在家裡、在學校都有了很好的口碑。雖然我沒有做過感天動地的大事情,也沒有什麼值的大書特書的的感人的故事,但是我帶給大家的溫暖與感動、震撼與美好數不勝數。在老師和家長的教育下,我在學校是一個認真學習講文明有禮貌的學生,課前能認真收集資料做好預習,上課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課後認真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能抽出時間認真閱讀一些有益的課外書。不管何時,我見到老師總能熱情禮貌的打招呼,平時與同學團結友愛,熱心幫助有困難的同學。學校組織的獻愛心活動,我都踴躍參加。因為表現出色,每學期都被評為“優秀學生”。 我從小就孝順大人,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感人故事,卻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表現出來。在生活中我懂禮貌講孝心,每次出門,進家門總是和家人打招呼,和兄弟姐妹友好相處,經常把學校發生的趣事和大人說說,遇到困難時也能主動和家人交流尋求幫助。在家能聽從父母長輩的教導,關心父母、能分擔父母家人的憂慮。家中如果有人生病了,我知道端茶倒水,噓寒問暖。在一個寒冷的夜晚,媽媽突然胃痛起來,我半夜起來為媽媽燒了熱水,在給媽媽倒水時,還不小心燒了手,兩手紅腫,但我怕媽媽擔心,忍著劇痛自己用涼水沖了沖,還努力忍住眼淚,連一聲都沒有吭。

平日裡,我還積極參加力所能及的家務活,如擦桌子、洗碗、洗衣服、做飯等。暑假裡,爸爸媽媽上班太忙,中午等他們回來再燒午飯,那就有些急促了,那時我才10歲,還沒有獨自一個人燒過一家人的飯菜,但為了讓爸爸媽媽下班就能吃到飯菜,我毅然決定嘗試著燒一頓。我洗菜、切菜、上灶台炒菜,下灶台燒火。忙上忙下,累得滿頭大汗,經過近一個小時的“奮戰”,一頓飯菜終於出鍋了,雖然並不豐盛,味道也不大好,但爸爸媽媽很高興,因為他們吃到了兒子親手做的飯菜。從那時起,我就經常幫爸爸媽媽做飯,以減輕他們的家務勞動,我自己也感到很快樂,很滿足。

我對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也很孝敬,有空時經常陪外公外婆聊天,因為爺爺奶奶離得遠,所以我平時也經常打電話去問候他們。如果家裡遇到為難的事,爸媽講給我聽以後,我也會一起出主意想辦法,負起自己對家庭的責任。我雖然是一個男孩子,但我是一個心思細膩的孩子,會從細小的事情入手,向爸爸媽媽表達對自己的關心和熱愛,有時是一句輕聲的問候,一個細微的動作或者是一句真誠的謝謝。我偷偷記下了媽媽的生日,為了給媽媽準備這份禮物,我花了很多心思,那天我早早起床,偷偷的去給媽媽買了一份小禮物,只把媽媽感動的熱淚盈眶。媽媽經常對朋友說“我沒有女兒,但兒子就是我的小棉襖。”

孝敬父母、尊敬長輩貴在從小做起,從小事做起。我們在學生時代就懂得尊師孝親,長大後才能“適應社會、益於社會,成為熱愛人民,忠於祖國的好公民”。

社區孝星事跡材料二:

行孝是善心的體現、愛心的寫照;

行孝是至高的道德、是做人的風範。

宋希華校長今年63歲,她退休後應該在家享受悠閒、安逸的晚年生活。而她卻如戲劇般,與三位老人演奏自己快樂的生活樂曲!

宋校長公公90多歲了,在10年前患了半身不遂,生活不能自理。那時,宋校長還沒退休。她每天忙完學校大事、小事,還要回到家忙裡忙外幫婆婆伺候公公。就在宋校長退休後不久,婆婆也患了腦血栓臥床不起。她一人肩負著照顧兩位老人臥床的生活。每天,她幫公公、婆婆翻身、擦澡、刷牙、吃飯、按摩、燙腳、通便……每天重複這些細緻、繁瑣卻又非常重要的護理步驟,這幾乎成了她退休後固定的生活模式。老人體溫的高低、床墊的乾濕,面部的表情、生活細節,她都時刻掛在心上。十年如一日,每當同事去宋校長家裡看望她時,兩位老人逢人就誇獎宋校長是天下最好的兒媳婦,也是他們做老人上輩子修來的福。20xx年宋校長的公公去世了,大家以為,這回,宋校長只伺候婆婆一個人,能多少減輕一點負擔了。誰知宋校長卻說:“她自己的母親患了老年痴呆症”,為了能更好地照料母親,她又把母親從弟弟那接到自己的家裡,和母親生活在一起。誰知她的母親比婆婆更難伺候,有時把自己的大便用毛巾裹著四處藏放……母親常常把家裡搞的亂七八糟,宋校長卻從沒有嫌棄過母親一句話。總是微笑著用溫和的語氣告訴母親不能把糞便隨便亂放,母親卻如同三歲小孩,一不高興就和宋校長發火,偶爾還伸出手來打宋校長几下,而宋校長還是微笑著像哄小孩子一樣,哄母親開心的笑……如今一直伺候著母親和婆婆。

宋校長,十年如一日,無怨無悔地侍奉於三位老人,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她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對父母的情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彌久彌真,最終化作傳承美德、敦化民風的人間佳話,流傳在世間的每一個角落。“百善孝為先,孝是德之本”,宋校長的故事感動著認識她的每一位朋友,也感動著老師和每一位學生。她的孝善事跡,演繹和詮釋了孝的艱辛和動人,讓人們真切地感受到大愛無言,孝暖人間!

社區孝星事跡材料三:

**,男,現年39歲,是**市人民檢察院一名極其普通的工作人員,在工作時間裡,他和別人一樣,忠實地履行一名檢察員的職責。八小時之外,他默默無聞地恪守著“君子入則孝”、“事父母能竭其力”的人生格言,在漫長的十六載歲月中,以拳拳之心、眷眷之情,無怨無悔地侍奉於父母雙親身旁,給予他們無微不至的照料。他以實際行動為家庭其他成員做出了表率,贏得了單位同事和親朋好友的稱道,同時也塑造了一個“現代孝廉”的典範形象。

1990年,**的父親被檢查出右側腦梗塞,隨後,病情不斷加重,語言不清、行動不便、性格孤僻等症狀越來越明顯。父親原本是家裡的頂樑柱,平日裡性格爽朗,和藹可親,他在家時,家裡總是歡聲笑語。而突如其來的疾病改變了這一切,所有的家庭重擔落在母親和兄妹五人身上。俗話說:“病起如山倒,病去如抽絲”。那時的**,治療腦梗塞尚無良方,只能靠吃吃丹參,充充血管,來延緩腦梗塞病情的蔓延。母親不會騎車,**和大哥、二哥用腳踏車馱著母親,訪遍了**當時比較知名的內科專家,請教了趙志奎等許多老中醫,查閱了許多有關腦梗塞方面的資料,希望通過中西醫結合的方法,使父親的病情得以好轉。經過大夫的積極治療和家人的精心護理,父親的病情逐步好轉,尤其是肢體活動能力有了很大提高,人們又可以在長青路的樹蔭下看到**的父母一起散步的身影,有時他們還抱著年幼的小孫子和鄰家孩子嬉戲。**和兄長們總算鬆了一口氣,疲憊的臉上顯出了久已不見的笑容。

誰知好景不長,6年後,父親的病情又嚴重起來。1996年8月份的一天深夜,父親躺在床上休息,突然全身抽搐、口吐白沫、嘴歪眼斜,還拚命地咀嚼自己的舌頭,弄得滿口淌血。**見狀,連忙用毛巾塞進父親嘴裡,以免他繼續咀嚼舌頭,造成更大的傷害。但是,又害怕引起窒息,只好抽出毛巾,用手指摳開父親牙齒,讓呼吸系統保持通暢。父親不自主的咀嚼還在繼續,**的手指很快就被咬破了,手指上的血和父親的血混在一起,染紅了枕巾。十指連心,痛徹心扉,可是再痛也抵不過對父親的孝心愛意,他堅持著,支撐著,直到“120”救護車呼嘯著趕來。

父親住進了醫院,以後的兩個多星期,他一直處於昏迷之中。通過腦部ct掃描顯示,他的右腦血管大面積梗塞。如不及時救治,將會留下不可逆轉的腦損傷,甚至可能發展成為植物人。當時,父親全身插滿了輸子,吃飯、喝水、大小便,完全不能自主。**和兄弟們輪流陪護,時刻守候在父母身邊,與他們共度難關。兩個星期里,**從未脫下過衣服睡覺,臉來不及洗,鬍子來不及刮,整個人憔悴得不成樣子。可是,每次回家做飯,雙手都洗得乾乾淨淨,米淘過多次,菜反覆擇洗才能下鍋,生怕父親吃得不衛生、不可口。也許兄弟們的真情感動了上天,病魔再一次退卻了。兩個星期後,父親轉危為安,恢復了神智。

體力和肢體的恢復是漫長的,也是艱難的。經過兩周臥床,父親體內的大便已乾結成塊,依靠他自己怎么也拉不下來。**怕父親由於排便用力造成腦血管壁破裂,便清潔雙手,戴上薄塑膠手套,用手指小心翼翼地將硬塊的大便從父親體內摳出。父親通暢地排完一次大便,成為**和家人們最快意的事情。此後的兩個多月里,**和兄弟們輪流地架著父親,在人民醫院內科病房樓道里一步一挪地做著肢體恢復活動,開始20分鐘一次,後來增加到40分鐘。回到病房,他們還要給父親用開水燙腳,做腿部按摩,請理療科大夫為父親做理療。天道酬勤,這話一點不假。三個月後,父親用自己的雙腳走出了醫院的大門。雖然不像以前那么穩健,但和其他腦血栓病人相比,已經算是一個奇蹟了。

**的家庭並不富裕。那時,大哥、二哥已經結婚成家,家庭收入主要依靠父親、母親和他自己。按1996年的工資水平,全家工資加起來,1個月也不超過20xx塊錢。父親出院後,除單位報銷一部分費用外,家裡還要承擔很大一部分醫療費。為了讓父親增強體力,需買一些營養品滋補身體,一個月下來,家裡的收入所剩無幾。1997年1月,**結婚了。之前,家裡給他愛人的訂親禮是1000塊錢,這對於那時已經是“萬里挑一”的年代而言,確實是有點寒酸了。就是到現在,家裡還看著10年前家裡買的17寸海信彩電,家具還是10年前的簡易木質沙發和床鋪。直到XX年搬家時,才添置了一張餐桌和一台冰櫃,那是為父親吃飯方便、衛生才買的。除了這些,家裡沒有更多的擺設了。這些東西,擺在130平方的房間裡,整個屋子顯得很空蕩。可是,這裡面有和諧的家庭,有慈祥的父母,有和自己一樣孝敬父親的妻子和兒子,**覺得很充實,很幸福。

從1996年到現在,10年光景又過去了。在這10年間,父親幾乎每年都住進醫院治療一段時間,每次多則半年,少則一個月。住院期間,**在兼顧好本職工作的同時,全身心陪護在父親身邊,夜晚住在醫院,白天做飯、送飯,風塵僕僕地奔波在醫院和家庭之間。XX年6月份的那次住院是父親犯病比較厲害的一次,一直到12月份出院,父親也沒有能恢復右側肢體的功能,只有依靠別人支撐才能站立。為了更好地照料父親,**毅然擔當起照料父親的責任,把父親接到檢察院家屬院自己剛裝修好的房子裡,和父親住在一起。每天,他和母親幫父親起床、穿衣、刷牙、吃飯、按摩、吸氧、燙腳、通便,每天重複這些細緻、繁瑣卻又非常重要的護理步驟,這幾乎成了他兩年來固定的生活模式。在母親看來,**對父親的孝敬最大程度地表現在他的細心上,父親體溫的高低、床墊的乾濕、臥室的冷暖,他都時刻掛在心上,甚至是父親的每一種表情、每一個反映、每一個生活細節,他都毫不放過。誰說“久病床前無孝子”?**用自己的行動告訴人們:“久病床前”不但有孝子,而且久病床前的孝子對父母的情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變得彌久彌真,最終化作傳承美德、敦化民風的人間佳話,流傳在世間的每一個角落。

從父親患病到現在,已經整整十六年了。十六年,5800多個日日夜夜,對任何人來說,都不能不算作人生中的一段漫長經歷。對於**,這段歲月承載了他從23歲到39歲的青春時光。在即將踏上不惑之年的門檻之前,他回首過去,仰無愧於生育自己的父母雙親,俯不悔於自己為孝敬父母付出的16載光陰。抬望前路,他又覺得身上的擔子依然很重,因為父親雙親還需要自己更多的關懷和照顧。聖人孔子說:“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為喜,一則為懼。”**的父母都已經是年逾七旬的老人了,光陰難留,歲月易老,怎能不倍加珍惜?殫精竭慮,安守孝道,盡己所能,回報親恩,讓父母度過祥和的晚年——這,就是**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