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苦樂之境

語文版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作文:苦樂之境

古人云:“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

如今說:“讀書改變命運,勤奮造就未來。”

可見,不論古今,讀書都是必不可少的。古人頭懸樑錐刺骨,現如今告誡我們要勤奮刻苦,無一不說明了讀書之苦。

古有科舉考試,今有應試教育。皆說明的是只有讀書才會有出路,才能夠出人頭地。讀書讀到兩鬢蒼,甚至至死也未能考取功名,這種事在古代屢見不鮮。為的,無非是錦繡還鄉,衣食無憂。現代呢,又有多少人因為未能考上大學而自殺。為的,也就是在以後能有個好的社會地位和前途。

這似乎把讀書蒙上了一層功利色彩,但事實如此。由此我們可以知道,讀書不是因書讀得苦,而是因為心苦。讀書讀到心苦,就是一種病了。

但並不是完全這樣,亦有很多能從中能夠得到樂趣的。陶淵明被貶,照樣吟唱出“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的田園愜意;奧斯特洛夫斯基半身不遂一樣寫出了名著經典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寫出了  假如給我三天光明  流傳世界……

那為什麼會產生這兩者的差異呢?原因在於心境不同。

林語堂先生曾說過:“讀書之本旨湮沒於求名利之心中,可悲。”讀書是需自己陶醉其中的,腦中懷著某種目的去讀書,又怎么能不被它干擾而學得好呢?所謂的讀書之樂,又如何能感受到呢?

莎士比亞曾說:“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的確,若非讀書,我們怎么會感受到李清照“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的哀愁;若非讀書,我們又怎么會領會到曹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里”的雄心;若非讀書,我們又怎會觸摸到保爾柯察金在黑暗歲月里綻放出的偉大靈魂,又怎么會懂得夏洛的互助精神

讀書之樂,就在於此。

所以,讀書有苦也有樂,而其中的苦樂之境,則是需要我們慢慢體會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