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規則?例外?

有一則故事講的是:一個中國小伙子在美國交了個美國女友,有一次兩人步行過馬路的時候遇上紅燈,小伙子一看四下無車,拉著女友就沖了過去。結果直接導致了女友與他分手,理由是:一個連紅燈都敢闖的人,還有什麼不敢做?小伙子追悔莫及,於是牢記這個教訓,再也不敢造次。回國後新交一中國女友,又是過馬路遇上紅燈,小伙子習慣性地止步。誰知女友又提出分手,理由是:一個連紅燈都不敢闖的人,還能幹成什麼事?

從以上故事中可以看出,該小伙子實在是不辨國情、墨守成規,這是我們這種文化下的慣常思維造成的,但最令人關心和擔心的是,那個受了雙重刺激的小伙子,最終會選擇哪一套行為規則呢?

另據一項關於中美家長“您最希望孩子具有哪種品質”的教育方法的對比調查顯示,絕大多數中國家長選擇了“聰明”,美國家長選擇的卻是“誠實”。其實,家長對孩子的要求,與整個社會的評價標準是基本一致的。在中國,我們評價某個人是個“好人”或者“老實人”的時候,言外之意就是說那人“沒什麼本事”,而“有沒有本事”的一個重要判斷標準就是看誰能夠“出奇制勝”,看誰的關係硬,看誰的門路廣、能耐大。這樣。便使生活在現實社會中的“老實人”也被逼得在排隊購物時找熟人,去醫院看病時找熟人,發表論文時找熟人,去行政機關辦事時找熟人,去法院打官司時更要找熟人。熟人的意思就是要得到比非熟人額外的關照,規則到了熟人這裡就要“例外”,要不然找熟人乾什麼?這就是我們所崇尚的“成功者”的品質,任何規則在它面前無不變得黯然失色。

走在香港最繁華熱鬧的尖沙咀大街上,曾見一個七八歲的小男孩吃冰淇淋的水滴落到地上,小孩立即掏出面巾紙俯身擦拭乾淨並包好放人環保桶內;當排隊坐捷運、公共巴士時,坐著的人幾乎同時給老人孩子讓座;當連續穿了幾天的白色運動鞋鞋面仍是一塵不染時,我很是驚訝……這裡的各種規則井然有序,走進這樣的大環境中,也就不忍心去破壞規則,相對收斂約束了自己的行為,難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但是,我們又不得不面對和生活在一個充滿了“例外”的社會,誰敢說沒有希望過自己是“例外”?“例外”成了我們內心真正崇尚的規則,那些寫在紙上的規則反倒成了真正的“例外”。那么我們要規則乾什麼?規則真是“制定出來供人打破”的嗎?我們是要一個崇仰規則、遵守規則的“誠信社會”,還是要一個人人抱怨卻人人都不願停止“例外”的“例外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