誠信是道德之本

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

——孟子

生活如酒,或芳香,或濃烈,或馥郁,因為誠信,它變得醇香。生活如歌,或高昂,或低沉,或悲戚,因為誠信,它變得悅耳。

生活如畫,或明麗,或黯淡,或素雅,因為誠信,它變得美麗。一份誠信,一腔熱血。 一曲誠信,一闋高歌。道德因誠信而存,誠信,乃道德之根源。

早在兩千多年前,就有一位睿智的老人—孔子,用畢生的精力著書立說,闡述誠信是人生立身之本,是國家立業之本,是人類發展之本……至今,延綿數千年,其偉大的精神早已深入人心,誠信的火炬一直被人們高高舉起,代代相傳,燃遍中華大地的每個角落,並作為東方文明的精髓傳遍全世界。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詩人說:“三杯吐然諾,五嶽倒為輕。”民間說:“一言既出,駟馬難追。”都極言誠信的重要。幾千年來,“一諾千金”的佳話不絕於耳,廣為流傳。可見,誠信自古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經過漫長、沉重的生活之浪淘瀝而出的赤純之金。

誠信乃做人之本。

春秋戰國時,秦國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變法。當時處於戰爭頻繁、人心惶惶之際,為了樹立威信,推進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門外立一根三丈長的木頭,並當眾許下諾言:誰能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賞金十兩。圍觀的人不相信如此輕而易舉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賞賜,結果沒人肯出手一試。於是,商鞅將賞金提高到50金。重賞之下必有勇夫,終於有人站起將木頭扛到了北門。商鞅立即賞了他五十金。商鞅這一舉動,在百姓心中樹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來的變法就很快在秦國推廣開了。新法使秦國漸漸強盛,最終統一了中國。

而同樣在商鞅“立木為信”的地方,在早它400年以前,卻曾發生過一場令人啼笑皆非 的“烽火戲諸侯”的鬧劇。

周幽王有個寵妃叫褒姒,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點起烽火——烽火是邊關報警的信號,只有在外敵入侵需召諸侯來救援的時候才能點燃。結果諸侯們見到烽火,率領兵將們匆匆趕到,弄明白這是君王為博妻一笑的花招後又憤然離去。褒姒看到平日威儀赫赫的諸侯們手足無措的樣子,終於開心一笑。五年後,酉夷太戎大舉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諸侯未到——誰也不願再上第二次當了。結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虜。誠信,乃至一個國家存亡的關鍵。

一位老學者說:“誠信和諾言不僅僅是幾句話,如果你說了,但是沒做到,那它們就是宣告你將失去美好東西的判決書。”

而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為“開國文臣之首”的宋濂,更是藉誠信做人立世的。小時候,他家裡很窮,沒錢買書,只好向朋友借,每次借書,他都講好期限,按時還書,從不違約。一次,他借到一本書,讀得愛不釋手,便決定把它抄下來。可是還書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連夜抄書。時值臘月,滴水成冰。他母親說:“孩子,都半夜了,這么寒冷,天亮再抄吧。人家又不等著這書看。”宋濂說:“不管人家等不等,到期限就要還,這是個信用問題,也是尊重別人的表現。如果說話做事不講信用,失信於人,怎么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第二天,宋濂要去還書,誰知出發時下起了鵝毛大雪。當宋濂挑起行李準備上路時,母親說:“天氣如此惡劣怎能出遠門呢?再說,你這一件舊棉襖,也抵禦不住深山的嚴寒啊!”宋濂說:“娘,今天不出發就延誤了還書的日子,無疑會失約;失約,就是對朋友的不尊重啊。風雪再大,我都得上路。”當宋濂到達友人家裡時,友人感慨萬分,說:“宋濂啊,像你這樣守信好學,將來是必有大出息的。”

誠信沒有重量,卻可以讓人有鴻毛之輕,可以讓人有泰山之重;誠信沒有標價,卻可以讓人的靈魂貶值,可以讓人的心靈高貴

“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誠信是道德之本,是一個人在社會的安身立命之本。讓我們都做誠信的人,呼喚誠信的春風吹綠每個人的心田!因為誠信是生命中最絢麗的色彩,是我們屹立於天地之間的腳下基石,是茫茫大荒,漠漠古今,那一點浩然正氣,千里快哉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