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典故21個

成語典故:不得要領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大宛列傳》,騫從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領。

漢武帝初即位的時候,從北方匈奴投降過來的人都說,匈奴打敗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頭顱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

被趕跑,對匈奴懷著強烈的仇恨。他們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別國的援助。

當時,武帝正想消滅匈奴。聽了這話,想和月氏友好往來。但要到月氏去,必須經過匈奴,於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擔任

郎官不久的張騫應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張騫經過匈奴的時候,還是被抓住,押送到單于那裡。單于把張騫扣留下來,並且對他說:“月氏在我們的西北

,你們漢人怎么能出使到那裡去?如果我們要出使到越國去,你們能讓我們去嗎?”

就這樣,張騫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給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兒子,但張騫始終保存了漢朝交給他的使節。

後來,匈奴放鬆了對張騫的監視。於是,他與隨從們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進。他們走了幾十天,來到了大宛國。大宛的

國王聽說漢朝十分富足,想和漢朝往來,只是未能如願;見張騫後非常高興,問他打算到哪裡去。張騫回答說:“我奉漢朝之命

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鎖了交通,如今從匈奴逃到這裡。希望大王能派人給我帶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裡,將來回到

漢朝,漢朝將贈送給你們無數財物。”大宛的國王聽從張騫的話,為他派出嚮導和翻譯,一直送到了康居國,康居國又派人送他

到了月氏。原來,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擊,國王被殺,大部分人西遷到了這裡,稱為大月氏。現在國人已立被殺國王的太子為國

王,統治著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國而定居了下來。那裡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沒有外來的侵略,他們只想太平無事,快樂逍遙,又

覺得和漢朝的距離很遠,不再有向匈奴報復的心愿了。張騫從大月氏到大夏,始終不能得到月氏對與漢共擊匈奴之事的明確態度

。他在那裡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國了。

成語典故:不寒而慄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酷吏列傳》,是日皆報殺四百餘人,其後郡中不寒而慄。

西漢武帝的時候,有個名叫義縱的人。他姐姐義殉是個醫生。她因醫好了皇太后的病,皇太后很寵愛她,義縱也因此得到漢

武帝的任用。他先在上黨郡一個縣中任縣令,後又升為長安縣令。他在任職期間,能夠依法辦事,不講情面,也不怕得罪有權有

勢的人,當地的治安有了很大的改變。漢武帝認為他很有才幹,就調任他為河內郡都尉,後又升為南陽太守。

當時,南陽城裡居住著一個管理關稅的都尉名叫寧成,這人很殘暴,利用手中的權力橫行霸道,百姓們都很害怕他,甚至連

進關、出關的官員都不敢得罪他。人們都說,讓寧成做官,好比是把一群羊交給狼管。寧成聽說義縱要來南陽任太守,有些不安

。等義縱上任那天,帶領全家老小恭恭敬敬地站在路邊迎接義縱。義縱知道寧成這樣做的目的,對他不理不睬。一上任,義縱就

派人調查寧成的家族,凡是查到有罪的,就統統殺掉,最後,寧成也被判了罪。這一來,當地有名的富豪孔氏、暴氏因為也有劣

跡,嚇得逃離了南陽。

後來,漢武帝又調義縱任定襄(在今內蒙古)太守,那時,這個地區的治安很混亂。義縱一到定襄,就將監獄中二百多個重

罪輕判的犯人重新判處死刑,同時將二百多個私自來監獄探望這些犯人的家屬抓了起來,說他們想要為犯人開脫罪行,也一起判

處死刑。

那天,一下子就殺了四百多人。儘管那天天氣不冷,然而,住在這個地區的人們聽到這個訊息後都嚇得不寒而慄。

義縱執法嚴峻,但也存在肆意殘殺的問題,司馬遷《史記》把義縱歸入酷吏一類。

成語典故:不合時宜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書。哀帝紀》,待詔夏賀良等建言改元易號,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國家。朕過聽賀良等言,冀為海內獲

福,卒亡嘉應。皆違經背古,不合時宜。

漢哀帝劉欣是漢成帝的養子,二十歲即位做了皇帝,定年號為建平。自做皇帝以後,哀帝經常生病。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

母親丁太后得病去世。擔任“黃門待詔”的顧問官夏賀良向漢哀帝上奏說:

“漢朝的曆法已經衰落,應當重新接受天命。成帝當時沒有順應天命,所以他沒有親生兒子。現在,皇上您生病的時間已很

長了,天下又多次發生各種變異,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馬上改變年號,才可以延年益壽,生養皇子,平息災禍。如果

明白了這個道理而不照著做,各種災禍都會發生,人民就要遭受災難。”哀帝聽了夏賀良的一番話,也盼自己身體健康,就在建

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後的第四天,發布詔書,大赦天下,改建平三年為太初元年,改帝號為“陳聖劉太平皇帝”,把

計時的漏上的刻度從一百度改為一百二十度。

改變年號以後,哀帝還是照樣生病。夏賀良等人想趁機干預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對。哀帝也因夏賀良的話沒有應驗,派

人對他們的所作所為作了調查,知道他們實際上是一夥騙子,於是在八月間又下詔書,說道:“黃門待詔夏賀良等建議改變年號

和帝號,說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國家永遠安定,我誤聽了他們的話,希望給天下帶來安定,但是並沒有應驗。夏賀良等所說的所

做的,都違經背古,不合時宜。六月甲子日的詔書,除了大赦一項之外,全部廢除。”

這次改元不到兩個月就結束了。夏賀良等人因妖言惑眾,被處以死刑。

成語典故:不拘一格

“不拘一格”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局限於一種規格或方式。

這個成語來源於龔自珍《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是我國清代的思想家和文學家。1792年,他出生於浙江仁和(在今抗州)一個封建官僚家庭。他從小就喜愛讀書,特

別愛學寫詩。14歲時,他就能寫詩,18歲時會填詞,20歲就成了當時著名的詩人。他寫的詩,想像力很豐富,語言也瑰麗多姿,

具有浪漫主義風格。他在詩中揭露了清王朝的黑暗和腐敗,主張改革,支持禁菸派,反對侵略,反對妥協,充滿著愛國熱情。他

是個愛國主義者。

龔自珍27歲中舉人,38歲中進士,在清朝政府里做了20年左右的官。由於他不滿官場中的腐敗和黑暗,一直受到排擠和打擊

。1839年,在他48歲時,就毅然辭官回老家。在回鄉的旅途中,他看著祖國的大好河山,目睹生活在苦難中的人民,不禁觸景生

情,思緒萬千,即興寫下了一首又一首詩。

一天,龔自珍路過鎮江,只見街上人山人海,熱鬧非凡,一打聽,原來當地在賽神。人們抬著玉皇、風神、雷神等天神在虔

誠地祭拜。這時,有人認出了龔自珍。一聽當代文豪也在這裡,一位道士馬上擠上前來懇請龔自珍為天神寫篇祭文。龔自珍一揮

而就寫下了《九州生氣恃風雷》這首詩,全詩共四句:

“九州生氣恃風雷,

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

不拘一格降人才。”

詩中九州是整箇中國的代稱。詩的大意說,中國要有生氣,要憑藉疾風迅雷般的社會變革,現在人們都不敢說話,沉悶得令

人可悲。我奉勸天公重新振作起來,不要拘泥於常規,把有用的人才降到人間來吧。

後來,人們把“不拘一格降人才”精簡成“不拘一格”這個成語,用來比喻不拘泥於一種規格、辦法。

詩里還引申出“萬馬齊喑”這個成語,比喻空氣沉悶的局面。

成語典故:不堪回首

“不堪回首”這則成語常用來表示對巨大的人事變遷的感慨。

這個成語來源於南唐。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時,周圍還有好幾個政權。為了完成統一大業,他先後攻滅了南平、後蜀、南漢等國,接著又把

攻擊的目標對準南唐。

這時統治南唐的是李煜(yu),世稱李後主。他在政治、軍事上昏庸無能,但在文學藝術方面很有才能,詩詞、音樂、書畫

等無所不能。他從小在深宮裡長大,過著奢侈的生活,因此他的作品也大都描寫宮廷生活的情景。李煜的妻子周后娥皇,容貌出

眾,擅長書畫歌舞,但不幸早逝。後來,李煜又與娥皇的妹妹小周后相愛,在花前月下飲酒作樂,而把國家大事置之腦後。

宋朝的威脅越來越嚴重,但李煜迷戀於歌舞昇平的生活,只想求得眼前安逸,並不作抵禦的準備,而一味向宋朝屈服。宋朝

在哪裡作戰勝利或者有什麼喜慶活動,他就趕緊命人向宋朝進貢財寶。後來,又主動向宋朝上表,希望取消南唐國號,作為宋朝

的附庸。

公元974年秋,宋太祖趙匡胤兩次派使者通知他到開封朝見。李煜怕趙匡胤殺他,稱病不去。於是趙匡胤以此為藉口,派十

萬大軍征伐南唐。

第二年初,宋軍抵達長江北岸,南唐都城金陵危急。但李煜以為宋軍無法渡過長江,整天在宮內和一班和尚道士講經說法。

一天李煜偶爾外出登城,見城外都是宋軍的旗幟,才急忙去召援軍,但為時已晚。挨到這年冬天,宋軍消滅了南唐最後一支

援軍,終於攻破金陵。李煜被迫投降,被押到開封去。

李煜穿戴著白衣紗帽,戰戰兢兢地接受趙匡胤的召見。趙匡胤沒有殺他,侮辱性地封他為違命侯,把他安置在城裡。他名義

上是侯,實際上過著囚犯一樣難堪的生活。

李煜是個多愁善感的人,降宋後的痛苦生活,自然使他抑鬱不堪。不久趙匡胤去世,他的弟弟趙匡義即位,世稱宋太宗。太

宗取消了李煜違命侯的封號,封他為隴西郡公。但是,太宗比太祖更為猜忌。一次,李煜懊悔當時不該殺了兩個忠臣,太宗得知

後非常惱怒。

一天,李煜做了一首名為《虞美人》的詞。詞有“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等句,其中的意思是,過去美好

的一切不能再回顧,回顧了只能使人更感到痛苦。

這首詞傳到太宗那裡,太宗對他至今還在戀念故國非常忌恨。後來,又有一些懷戀故國的詞作傳到太宗那裡,於是太宗派人

將他毒死。

成語典故:不可多得

“不可多得”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形容非常稀少,非常難得。除指人外,有時也指物。

這個成語來源於漢。孔融《薦禰衡表》,帝室皇居,必畜非常之寶。若衡等輩,不可多得。

東漢末年,有個名叫禰(mi,舊讀ni)衡的著名文學家。他博學多才,善於論辨,寫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當自傲,好與人

爭鬥。當時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賞他,認為他是一個出類拔萃的人物,特地寫了薦表,把他推薦給漢獻帝。

在薦表中,孔融盛讚禰衡有驚人的才學和記憶力,只見過一次,就能背誦,只聽到一次就能記住。像禰衡這樣的奇才,是不

可多得的。漢獻帝什麼都要聽命於獨攬朝廷大權的曹操,便把薦表交給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決定召見禰衡,但禰衡瞧不起曹

操,自稱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後來總算去了,但在言語之間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裡冒火,便讓禰衡當鼓吏,在自己大宴賓客的時候讓他擊鼓,藉以當眾侮辱。不料,禰衡竟利用當這個差的機會,擊

一陣鼓罵一陣曹操。結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殺了禰衡,但又怕留下害賢的壞名聲,便派他去荊州勸說劉表來降,實際上是企圖借劉表之手殺他。

不料,劉表仰慕禰衡之名已久,把他奉為上賓,並把他當作高級顧問,每次議事或發布文告,都要徵求他的意見,他不表態

便不作決定。但是,禰衡在劉表那裡的時間也不長。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對待劉表,使劉表無法忍受。於是,劉表將他派到江夏

太守黃祖那裡去當書記。

黃祖知道禰衡的文名很高,讓他起草文稿。不論是什麼文稿,禰衡總是一揮而成,而且總是寫得非常得體,符合黃祖的要求

。為此,黃祖很看重他。

黃祖的長子黃射(yi)也是當官的。他對禰衡的文才同樣非常欣賞,常常邀禰衡遊山玩水。一次,兩人參觀了東漢文字家蔡

邕(yong)寫的一塊碑文,都覺得文筆很好,書法也很漂亮,深為讚美。

回家後,黃射懊悔當時沒有把碑文抄下來,以便細細回味。禰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後,說:“不妨事,我雖然只看了一遍,但

還能記住。且讓我寫出來。”

禰衡說罷,竟憑記憶把碑文全部默寫了出來。事後,黃射派人去核對,竟然一字不差。眾人知道,都夸禰衡是不可多得的奇

才。一次,黃射歡宴賓客,有人在宴會上獻給他一隻鸚鵡。黃射非常喜愛,當場請禰衡作一篇關於鸚鵡的賦。禰衡略一思忖,便

舉筆疾書,不一會兒把賦寫畢。這就是他的代表作《鸚鵡賦》。

儘管禰衡才學很高,記憶力驚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現沒有絲毫收斂。一天,黃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遜。黃祖數說了他

幾句,他竟當眾大罵黃祖。黃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將他拉上岸去處死。當時禰衡才二十五歲。

成語典故:不遠千里

“不遠千里”這則成語又稱“不遠千里而來”,表示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某地,比喻不畏路途遙遠。

這個成語來源於《孟子。梁惠王上》,孟子見梁惠王。王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

梁惠王見了孟子,熱情地說:“先生,您不以千里為遠來到我們魏國,一定是給我的國家帶來利益了吧?”

孟子回答說:“大王您何必一開口就講利?有仁義就行了。如果君王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國家,大夫說怎樣有利於我的封地,

士和老百姓說怎樣有利於自身,這樣上上下下都追逐私利,那么就危險了。”接著孟子說道:“在能出動一萬輛兵車的國家,謀

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大夫之家;在能出動一千輛兵車的二等國家,謀殺他們國君的,必定是能出動一百輛兵

車的大夫之家。大國的大夫能從萬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輛,二等國家的大夫能從千輛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輛。這些大

夫的產業不能說不多了,但是,他們永遠不會滿足。所以您不能再宣揚私利了。”梁惠王聽了很受觸動,焦急地問:“那先生以

為該怎么辦呢?”

孟子說:“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也沒有講義的人會不尊重他的君主。所以,大王您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

再講利呢?”

成語典故:不因人熱

“不因人熱”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性情孤傲,不仰仗別人的權勢。

這個成語來源於《東觀漢記。梁鴻傳》,鴻曰:“童子鴻不因人熱者也。”滅灶更燃火。

東漢時,有個愛讀書的人,名叫梁鴻。他出身於官宦家庭,因父親去世,家裡日漸貧窮起來。

梁鴻雖然家裡窮,但讀書非常刻苦,才學很高,遠近都有點名氣。後來,他被推舉進全國的最高學府---太學深造。由於缺

錢用,他抽出一些時間替人家放豬。為此,太學裡一些有錢人家的子弟瞧不起他。

梁鴻人窮志不窮,逐步養成了孤傲的脾氣,不把有錢人家的子弟放在眼裡。就是一日三餐,也和他們分開,自己燒飯。

一天,一個同窗生火做飯後,見梁鴻還沒有生火,便友好地請梁鴻用他的熱炊具煮飯。但梁鴻不領他的情,高傲地說:“我

梁鴻從來不用別人熱的炊具煮飯。”

梁鴻說罷,在自己的冷灶上生起火來煮飯。

三年後,梁鴻從太學畢業,回到家鄉,娶了個名叫孟光的醜姑娘,在霸陵山隱居起來。有一次,他寫了一首《五噫之歌》,

諷刺了統治者,結果遭到追捕。梁鴻帶了孟光逃到江南地區,以當傭工為生,窮困不堪,最後悲慘死去。

成語典故:不遺餘力

“不遺餘力”這則成語的遺是:留;餘力:沒有使完的力量。指把所有的力量全部使出來,沒有一絲一毫的保留。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三》,王曰:“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公元前260年,秦王派大將白起,在趙國的長平一舉擊敗了由趙括率領的四十萬趙軍。秦王乘機要挾趙王,要趙國割讓六座

城池給秦國,作為講和的條件。

趙王連忙召來大將樓昌和上卿虞卿商量對策,說:“長平一戰,我們吃了敗仗,我想帶領全部人馬與秦軍決一死戰,你們看

怎樣?”

“這樣做沒用,還是派親信使臣去講和為好。”樓昌說。

虞卿不同意樓昌的主張,問趙王說:“大王,這次秦國究竟是想消滅我們趙國軍隊呢,還是打一打就回去?”

趙王說:“秦國這次出動了全部軍事力量,不遺餘力地來攻打我們,當然是打算消滅我們軍隊的。”

“那么,我們應該帶著貴重的禮物到楚國、魏國去。他們貪圖財物,一定會接待我們。這樣,秦國以為我們在實行‘合縱’

的策略,就會恐慌,就會同我們講和。”

可是趙王不聽虞卿的勸告,還是派了使者去秦國求和。

虞卿聽說此事,就對趙王說:“這次求和肯定不會成功,因為秦王和相國范雎一定要把趙國求和的事情宣揚開來,讓各國都

知道。楚國和魏國以為趙、秦講和了,就不再會來援助趙國。秦國看到無人來救趙,那么也就不再需要與趙國講和了。”

果然不出虞卿所料,趙國求和不但沒有成功,都城邯鄲又被秦軍圍困。最後,趙王只得親自去秦國,訂立了對趙國十分不利

的和約,遭到天下人的恥笑。

成語典故:不為五斗米折腰

“不為五斗米折腰”這則成語的意思是用來比喻有骨氣、清高。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又名陶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以能創作出許多以自然景物和農村生活為題材的作品,與他的經歷和處境有

著密切的關係。

公元4XX年秋,他為了養家餬口,來到離家鄉不遠的彭澤當縣令。這年冬天,郡的太守派出一名督郵,到彭澤縣來督察。督

郵,品位很低,卻有些權勢,在太守面前說話好歹就憑他那張嘴。這次派來的督郵,是個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澤的旅舍

,就差縣吏去叫縣令來見他。陶淵明平時蔑視功名富貴,不肯趨炎附勢,對這種假借上司名義發號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不得

不去見一見,於是他馬上動身。

不料縣吏攔住陶淵明說:“大人,參見督郵要穿官服,並且束上大帶,不然有失體統,督郵要乘機大做文章,會對大人不利

的!”

這一下,陶淵明再也忍受不下去了。他長嘆一聲,道:“我不能為五斗米向鄉里小人折腰!”

說罷,索性取出官印,把它封好,並且馬上寫了一封辭職信,隨即離開只當了八十多天縣令的彭澤。

成語典故:不貪為寶

“不貪為寶”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以不貪為可貴、崇高,也表示廉潔奉公。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襄公十五年》,我以不貪為寶,爾以玉為寶,若以與我,皆喪寶也。

春秋時,宋國有個人在山上開鑿石料的時候,發現了一塊寶玉。他非常高興,便兜著它回家,請一個玉工來加以鑑別,玉工

仔細看了後,讚不絕口地說:“這塊玉好極了,沒有一點毛病,是個寶貝啊。不過你得小心,別在人家面前露眼,讓人家把它偷

了去!”

其實,這人請玉工來家,已經引起了鄰居的注意。原來,平時極少有人上他家,這回玉工突然來,有人便不時進來張望。宋

人心裡不安,怕有個閃失空歡喜一場,便把寶玉秘密藏好。儘管如此,他還是擔心寶玉會被盜走。如果把它賣掉,又怕不知它的

真正價值,給別人占了便宜。他考慮來考慮去,最後決定把它贈送給一個有身份的人,這樣多少還能留下些人情。過了幾天,他

見沒人發現,便帶了寶玉悄悄地前往都城。

到了都城,他去見掌管工程的大臣子罕,獻上了寶玉,子罕不解地問:“你把如此貴重的寶物送給我,大概是要我幫你辦什

么事吧?不過,我是從來不接受別人贈送的禮物的。”

宋人慌忙搖頭說:“我沒什麼事要您幫我辦。據玉工鑑定,這塊寶玉是稀有之物,所以我要獻給您。”子罕再次拒絕說:“

我決不能收下這寶玉。因為如果收下了,你和我都喪失了寶。”

宋人聽不懂子罕這話的意思,只是呆呆地望著他。只聽子罕繼續說道:“我以不貪為寶,而你以玉為寶。你把玉給了我,當

然喪失了寶,但我收下了你的玉,也就喪失了不貪這個寶。這樣,雙方都喪失了寶。”

宋人見子罕說了這通不收寶玉的道理,也無可奈何,只得實告道:“小民留下寶玉不得安寧,所以特地到都城來獻給您。”

子罕沉思了一會兒,叫宋人暫時留下。接著,命一位玉工為這塊寶玉雕琢,把它送到市場上去賣掉,把錢交給宋人,然後派

人護送他回家。

成語典故: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這則成語又稱“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親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

這個成語來源於《後漢書·班超傳》,超日:“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公元73年,東漢明帝的高級侍從官竇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歲的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在這次征伐中,班超立了戰功,深受

竇固賞識。不久,竇固派他和軍中的高級參謀郭詢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帶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來到鄯善國。國王開始對他們很尊敬,禮節也很周到,但不幾天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與手

下判斷認為,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國王態度搖擺不定,吃不準服從哪一方的緣故。於是把接待他們的胡人叫來,詐欺

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此刻在哪裡?”那胡人很惶恐,招認了實際情況,證明班超的判斷是正確的。班超把這胡人禁閉起來

,然後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來喝酒。喝得暢快的時候,班超激怒大家說:“你們和我都在這極遠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

富貴。現在匈奴使者來到這裡才幾天,國王對我們的禮節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他逮捕我們,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連屍骨都

會被豺狼吃掉。你們看,這事怎么辦?”

他的下屬表示了同一個意願:“現在處於危急關頭,不管死活都聽從您的命令。”班超下決心說:“好,不進入老虎洞,不

能捉到小老虎。眼前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趁著黑夜,用火攻擊匈奴派來的人。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驚,這樣

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國王就會嚇破膽,我們大功告成,事業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動計畫,但又提出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發怒說:“是凶是吉決定於今天。郭恂是個文弱而又庸

俗的官員,聽到這件事必定害怕,會泄露我們的計謀,這樣我們就會白白送命,當不成好漢。”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當天夜裡正颳大風,班超帶領勇士們悄悄來到匈奴使者的駐地。他布置十個勇士拿著鼓,藏在匈奴

使者的房舍後,並跟他們約定,見火燒起來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餘的勇士都拿著武器,埋伏在大門兩側。一會兒,班超順著風

勢把火燒起來,頃刻之間戰鼓齊鳴,殺聲四起。匈奴人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班超親手殺死三個敵人,勇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和隨

從三十多人,還有一百多人被燒死。

第二天,班超把這件事告訴郭詢。郭詢聽了大驚失色,班超馬上對他說,你雖然沒有參加行動,但我哪裡會獨占功勞呢?郭

詢聽了這話很高興。

接著,班超去見鄯善國王,並把匈奴的頭顱給他看。國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對他作了解釋,並且加以撫慰。這樣,國

王終於決定靠向漢朝一邊,並把自已的兒子送到漢朝去做人質。

成語典故:不屈不撓

出處《漢書·敘傳下》

樂昌篤實,不能不離。遭閒既多,是用廢黜。

釋義“撓”,彎曲,屈服。形容在惡勢力和困難面前不屈服,不低頭。

故事王商,字子威,繼承父親的封號為樂呂侯,是漢成帝的丞相,他為人耿直,作風正派。

漢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長安城中忽然有傳言說要發大水了,長安城就要被水吞沒了。剎時間,整個長安城的老百姓都驚慌

起來大家扶老攜幼,爭相逃命。

訊息傳到宮中,漢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宮中議事,商量對策。成帝的舅父、大將軍王鳳也驚慌失措,勸成帝、太后趕快

躲到船上去準備撤離。大臣們也紛紛附和王鳳的意見。只有孫丞相王商堅決反對,他認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來,一定是謠傳,在

這個關鍵時刻更不能輕易撤離,這樣只會使人心更加慌亂。成帝採納了王商的意見,過了一會,城裡也沒見大水來,謠言不攻自

破,城裡的秩序也慢慢恢復了。調查下來,確實是傳言失實。成帝對王商能力排眾議很讚賞。王鳳卻認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

因此心懷不滿。

王鳳有個親戚叫楊肜,是琅那太守,因為沒有把他管轄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辦他的罪,王鳳為此親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楊

肜說情,為他開脫。王商堅持原則,免去了楊肜的官職,王鳳更加懷恨在心,千方百計想要打擊報復。於是他勾結了同夥,誣陷

王商。漢成帝最後聽信了讒言,罷免了王商的丞相職務。

但是,是非自有公論。《漢書》的作者班固在撰寫王商的傳記時對王商的評價是:為人誠實公正,不屈不僥。這樣的評論是

很客觀公正的。

成語典故:不求甚解

“不求甚解”這則成語的原意是讀書只領會精神,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多花工夫。現在則指學習不認真,不會深刻理解或

指不深入了解情況。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陶潛《五柳先生傳》,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陶淵明又名潛,是我國最早的田園詩人。他所開創的田園詩體,為古典詩歌開闢了一個新的境界。

陶淵明的家鄉潯陽一帶水旱災害連年不斷。陶淵明靠著微薄的田產,維持著一家老小的生活,過著非常艱難的日子。

儘管如此,陶淵明不羨慕榮華富貴,喜愛清靜閒散的田園生活。他一面耕田,一面讀書寫詩,不僅不覺得苦,反而覺得十分

自在。大概二十八歲那年,陶淵明為自己寫了一篇文章,取名《五柳先生傳》。文章的開頭是這樣的:先生不知道是何等樣人,

也不清楚他的姓名。他的住宅旁邊有五棵柳樹,因而就以“五柳”作為自己的號了。先生喜愛閒靜,不多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

祿。很喜歡讀書,似對所讀的書不執著於字句的解釋;每當對書中的意義有一些體會的時候,便高興得忘了吃飯。生性愛喝酒,

可是因為家裡貧窮,不能常得到酒喝。親戚朋友知道我這個情況,所以時常備了酒邀我去喝。而我呢,到那裡去總是把他們備的

酒喝光……

成語典故:不名一錢

“不名一錢”這則成語的“名”是占有,不名一錢表示一個錢也沒有,比喻極度貧窮。

這個成語來源於《史記。佞幸列傳》,長公主賜鄧通,吏輒隨沒入之,一簪不得著身。於是長公主乃令假衣食,竟不得名一

錢,寄死人家。

漢文帝當政的時候,有個名叫鄧通的善於划船,被選到宮裡當御船的水手。一天夜裡,文帝做了一個夢,夢中他想升天,卻

怎么也上不去。就在這時候,有個頭戴黃帽的人在背後推他,終於使他上了天。他回過頭來看推他的人,發現那人的衣帶在背後

打了個結。

第二天,文帝來到建在宮西蒼池中的漸台,見到有個御船水手頭戴黃帽,衣帶在背後打了個結,正是他夢中遇見的人。召來

一詢問,那人名叫鄧通。文帝想,他既然能把自己推上天,必定是個奇才,便非常寵愛他。鄧通也老實謹慎,不隨便和外人交往

。文帝多次賞賜他的錢財,總數上億之多,還授予他上大夫的官職。其實,鄧通並沒有什麼才能。他自己處事謹慎,也不能推薦

賢士,只是諂媚文帝而已。有一次,文帝命一個善於算命的人去給鄧通相面,那人相面反對文帝說:“鄧通這個人將來要貧餓而

死。”

漢文帝憂慮地說:“能讓鄧通富起來的只有我,我怎么會叫他受窮呢?”

於是,文帝下令把蜀郡嚴道的一座銅山賜給鄧通,允許他自已鑄錢。從此鄧通發了大財,他鑄造的銅錢布滿天下,人人都知

道有“鄧氏錢”。有一天,文帝背上生了個瘡,膿血流個不停。鄧通覺得孝順皇帝的機會到了,便天天進宮去,用嘴巴替文帝吮

吸膿血。不過,文帝心中還是不高興。一天他問鄧通:“天下誰最愛我?”

鄧通恭順地回答:“應該說沒有誰比太子更愛陛下的了。”

一次太子劉啟來看望文帝病情,文帝要他吮膿血。太子見瘡口膿血模糊,腥臭難聞,禁不住一陣噁心,但又不敢違抗,只得

硬著頭皮吮吸,可是臉色很難看。後來他聽說,鄧通常為文帝吮吸膿血,感到慚愧,也因此而忌恨鄧通。

文帝死後,劉啟即位,史稱漢景帝。景帝免去鄧通的官職,讓他回家閒居。不久,有人告發鄧通偷盜境外的鑄錢。景帝派人

調查,結果確有此事,便把鄧通家的錢財全部沒收,鄧通頓時變成了窮光蛋,還欠下好幾億錢的債。還是景帝的姐姐長公主記住

文帝不讓他餓死的遺言,賜給他一些錢財。但是,官吏馬上把這些錢財用來抵債,連一根簪子都不讓他留下。長公主知道後,就

讓手下人借給他些衣食和錢。這樣,鄧通不能占有一個錢,只能寄食在別人家裡直到死去。

成語典故:不倫不類

“不倫不在”這則成語的“倫”即類。表示不像這一類,也不象那一類,是不三不四,形容不成樣子或不正派。

這個成語來源於《紅樓夢》第六十七回,王夫人聽了,早知道來意了。又見他說的不倫不類,也不便不理他,說道:“你只

管收了去給環哥玩罷。”

中國古典小說《紅樓夢》中,有這樣一段故事:

有一次,薛蟠從江南帶來了兩大箱東西,送給母親薛姨媽和妹妹薛寶釵。一箱是綢緞綾羅、洋貨等家常套用之物,另一箱是

筆、墨、紙、硯和各種小工藝品。薛姨媽將箱子裡的東西取出,一份一份地打點清楚,叫人送給賈母並王夫人等處。

寶釵回到房中,將那些玩意兒一件一件過了目,除了自己留用之外,一份一份配合妥當,分送給賈府的姊妹們,就是賈環那

里,她也沒有忘記。林黛玉的比別人不同,而且又加厚一倍。一一打點完畢,叫人送往各處。

趙姨娘見寶釵送了賈環如此東西,心裡很喜歡,想道:“怪不得別人都說寶丫頭好,會做人,很大方。如今看起來,果然!

她哥哥能帶多少東西來?她挨門送,一處也不遺漏,也不露出誰薄誰厚。連我這樣沒時運的,她都想到了。要是那林黛玉,她對

我們娘兒正眼也不瞧,哪裡還肯送我們東西?”

趙姨娘一面想,一面擺弄那些東西。忽然,她又想起寶釵是王夫人的親戚,為何不到王夫人那裡去賣個好呢?於是她拿了東

西走進王夫人的房中,站在旁邊,陪笑說道:“這是寶姑娘才送給環哥的,難為寶姑娘這么年輕的人,想得這么周到,真是大戶

人家的姑娘呢,多大方,怎么不叫人敬奉呢?怪不得老太太和太太成天誇她、疼她。我也不敢自主就收起來,特地拿來給太太瞧

瞧,太太也喜歡喜歡。”

王夫人聽了,早知道趙姨娘的來意。又見她說的話不像這類,也不像那一類,但又不便不理她,就說:“你只管收了去拿給

環哥玩罷。”

趙姨娘來時很高興,誰知抹了一鼻子灰,心中生氣,又不敢露出來,只得訕訕地走了。

成語典故:不可同日而語

“不可同日而語”這則成語的意思是不能放在同一時間裡來談論,表示不能相提並論,互相比較。

這個成語來源於《戰國策。趙策二》,夫破人之與破於人也,臣人之與臣於人也,豈可同日而言之哉。

戰國中後期,各諸侯國之間戰爭不斷,從而出現了,“合縱”和“連橫”的政治活動。弱國聯合進攻強國,稱為“合縱”,

隨從強國去進攻其他弱國,稱為“連橫”。當時有個縱橫家,名叫蘇秦。他先到秦國遊說秦惠王,結果沒有成功。於是,他又到

趙國遊說。趙國的相國不喜歡蘇秦,他又沒有成功。後來到燕國,才得到一些資助。接著,他第二次來到趙國,這一回,趙國的

國君趙肅侯親自接待了他。

他向趙肅侯分析了趙國和各國的關係:“如果趙國與齊、秦兩國為敵,那么百姓就得不到安寧;如果依靠齊國去攻打秦國,

百姓還是得不到安寧。現在,如果大王和秦國和好,那么秦國一定要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韓國和魏國;如果和齊國友好,那么齊

國也一定會利用這種優勢去削弱楚國和魏國。魏、韓兩個弱了,就要割地,也會使楚國削弱。這樣,大王就會孤立無援。”

趙肅侯年紀比較輕,見蘇秦說得頭頭是道,不住地點頭稱是。接著,蘇秦又分析了趙國的實力和面臨的形勢:“其實,山東

境內所建立的國家,沒有一個比趙國強大的。趙國的疆土縱橫兩千里,軍隊幾十萬人,戰車千輛,戰馬萬匹,糧食可支用好幾年

。西、南、東三面有山有水,北面有弱小的燕國,也不值得害怕。現在各國中秦國最忌恨趙國,但為什麼它又不敢來攻打趙國呢

?原來是它害怕韓、魏兩國在後邊暗算它。既然如此,韓、魏可算是趙國南邊的屏障了。但秦國要是攻打韓、魏兩國,那倒是很

方便的,它們必然會向秦國屈服。如果秦國解除了韓、魏暗算的顧慮,那么戰禍必然會降臨到趙國。這也是我替大王憂慮的原因

。”

趙肅侯聽到這裡,心裡非常害怕,急著問蘇秦應該怎么辦。於是蘇秦說道:“我私下考察過天下的地圖,發現各諸侯國的土

地合起來五倍於秦國,估計各諸侯國的士兵數量十倍於秦國,如果六國結成一個整體,同心協力向西攻打秦國,就一定能打敗它

。如今反而向西侍奉秦國,向秦國稱臣。打敗別人和被別人打敗,讓別人向自己稱臣和自己向別人稱臣,怎么可以放在同一時間

里來談論呢?”

接著,蘇秦又講了一些如何具體搞合縱的方法和策略。趙肅侯聽完說:“我還年輕,即位時間又短,不曾聽到過使國家長治

久安的策略。如今您有意使天下得以生存,各諸侯國得以安寧,我願意誠懇地傾國相從。”

於是,趙肅侯給了蘇秦許多賞賜,用來讓他遊說各諸侯國加入合縱聯盟。

成語典故:不可救藥

“不可救藥”這則成語的意思是表示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用來比喻人或事物壞到無法挽救的地步。

這個成語來源於《詩。大雅。板》,天之方謔,無然謔謔。老夫灌灌,小子鞏鞏。匪我言耄,爾用憂謔。多將繳繳,不可救

藥。

西周王朝到了後期,奴隸主貴族日益腐朽,不斷搜括錢財,發動戰爭,壓迫百姓和奴隸。周厲王即位後,對百姓和奴隸的剝

削壓迫更重。他貪財好利,獨占山林川澤,不許百姓打獵、砍柴、捕魚,還派人監視他們的言行;誰議論他,他就把誰殺死。人

民忍無可忍,到處都有人起來反抗,周王朝的統治越來越不穩固。

眼看周王朝政權搖搖欲墜,關心國家的大臣都很痛心。忠心耿耿的老臣凡伯,極力勸諫周厲王改變暴虐的政治,力修德政,

挽救國家。可是周厲王不聽,一些權臣也嘲笑凡伯,說他昏庸無能,不識時務。凡伯非常氣憤,揮筆寫了一首長詩,表達自己焦

急的心情。這首詩很長,其中有一節是這樣的:

“上天正在逞威肆虐,

不要這樣盲目快樂。

我這老夫一片誠意,

小子們卻是驕傲自得。

我進諫的並非老昏之言。

你們反倒拿來取笑戲謔。

你們的氣焰熾盛如火,

真是病重到不能用藥救活。”

這首詩的內容,是勸說周厲王和那些權臣千萬別把憂患當作兒戲,應趁它還沒有到來的時候盡力防止它。若是憂患越積越多

,就像病重一樣無法治癒了。果然不出凡伯所料,公元前842年發生暴動,平民和奴隸們拿起武器,衝進王宮,周厲王倉皇逃走

。西周從此哀落下去,出現了分崩離析的局面。

成語典故: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這則成語也叫“不量力”也就是“不自量力”或“不自量”,用來表示不能正確地估計自己的力量,或過高地

估計自己。

這個成語來源於《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不親親,不征辭,不察有罪,犯王不韙而以伐人,其喪師也,

不亦宣乎!”

春秋時期,在如今河南省境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是鄭國,一是息國。公元前7XX年,息國向鄭國發動了戰爭。

這兩個諸侯國雖然都很小,但息國的人力與物力比鄭國要少得多,軍力也要弱得多。戰爭自然以息國的失敗而告終。

事後,一些有見識的人分析出,息國快要滅亡了。他們分析的根據是,息國一不考慮自己的德行如何,二不估量自己的力量

是否能取勝,三不同親近的國家籠絡好關係,四不把自己向鄭國進攻的道理講清楚,五不明辨失敗的罪過和責任是誰。犯了這五

條錯誤,還要出師征伐別國,結果遭到失敗,這不是非常自然的嗎?

果然,不久息國被楚國攻滅。

成語典故:才高八斗

“才高八斗”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比喻極有才華。

這個成語來源於南朝宋。無名字《釋常談。八斗之才》,文章多,謂之八斗之才。謝靈運嘗曰:“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獨

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南朝宋國有謝靈運,是我國古代著名的山水詩作家。他的詩,大都描寫會稽、永嘉、廬山等地的山水名勝,善於刻劃自然景

物,開創了文學史上的山水詩一派。

他寫的詩藝術性很強,尤其注意形式美,很受文人雅士的喜愛。詩篇一傳出來,人們就競相抄錄,流傳很廣。宋文帝很賞識

他的文學才能,特地將他召回京都任職,並把他的詩作和書法稱為“二寶”,常常要他邊侍宴,邊寫詩作文。一直自命不凡的謝

靈運受到這種禮遇後,更加狂妄自大。有一次,他一邊喝酒一邊自誇道:“魏晉以來,天下的文學之才共有一石(一種容量單位

,一石等於十斗),其中曹子建(即曹植)獨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其他的人共分一斗。”

成語典故:守株待兔

相傳在戰國時代宋國,有一個農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遇到好年景,也不過剛剛吃飽穿暖;一遇災荒,可就要忍飢挨餓

了.他想改善生活,但他太懶,膽子又特小,乾什麼都是又懶又怕,總想碰到送上門來的意外之財。

奇蹟終於發生了。深秋的一天,他正在田裡耕地,周圍有人在打獵。吆喝之聲四處起伏,受驚的小野獸沒命的奔跑。突然,

有一隻兔子,不偏不倚,一頭撞死在他田邊的樹根上。

當天,他美美地飽餐了一頓。

從此,他便不再種地。一天到晚,守著那神奇的樹根,等著奇蹟的出現。

【釋讀】

成語“守株待兔”,比喻亡想不勞而得,或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

成語典故:兔死狗烹

成語今說:兔子死了,獵狗也就被煮來吃了。比喻事情成功之後,把有功的人拋棄或殺掉。多指統治者殺戮功臣。

出自《史記·越王勾踐世家》:“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春秋時期,吳越之間經常起爭端。公元前497年,吳國大敗越國,越王勾踐委曲求全向吳國求降,去吳國給吳王夫差當奴僕

。在大夫范蠡的幫助下,越王勾踐終於騙得夫差的信任,三年後,被釋放回國。勾踐為了不忘國恥,就每天晚上睡在柴草上,坐

臥的地方也懸著苦膽,每天吃飯之前都要先嘗一口苦膽。經過十年的奮鬥,越國終於打敗了吳國。

輔助越王勾踐報仇雪恨的主要是兩個人,一個是范蠡,還有一個是文種。當時勾踐在會稽山一戰中大敗,國力也不足以與吳

國相抗。他就和范蠡、文種兩個大臣商議怎樣才能報仇雪恥。范蠡勸勾踐主動向吳王示好,以便爭取時間發展生產,增強國力,

提高軍事力量。

這時候,夫差因當上了霸主,驕傲起來,一味貪圖享樂。文種勸勾踐向吳王進貢美女。越王勾踐就派人到處物色美女,結果

在浣溪邊找到了花容月貌、沉魚落雁的西施。越王派范蠡把她獻給了夫差。夫差一見西施,頓時被迷住了,把她當做下凡的仙女

,寵愛得不得了,也逐漸放鬆了對勾踐的監視。隨後,文種和范蠡又幫助勾踐取得夫差的信任。他們還設計讓夫差殺了忠臣伍子

胥;送給吳國浸泡過、不能發芽的種子,害得吳國當年顆粒無收,到處鬧饑荒,國內人心大亂。

越國能夠滅掉吳國,范蠡和文種是最大的功臣。勾踐在滅掉吳國後,因范、文二人功勞卓著,便要拜范蠡為上將軍,文種為

丞相。但是范蠡不僅不接受封賞,還執意要離國遠去。他不顧勾踐的再三挽留,離開越國,隱居齊國。范蠡離開後,還惦記著好

友文種,於是就派人悄悄送了一封信給文種,在信上告訴他:你也趕快離開吧,我們的任務已經完成了。勾踐心胸狹窄,只可與

他共患難,不能同他共富貴。你要記住:“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但是,文種不相信越王會加害自己,堅持不肯走,還回信說:“我立下這么大的功勞,正是該享受的時候,怎么能就這樣離

開呢?”果然在文種當丞相不久,勾踐就給他送來當年夫差叫伍子胥自殺時用的那把劍,同時帶了這么一句話:先生教給寡人七

種滅吳的辦法,寡人只用了三種,就把吳國給滅了,還剩下四種沒有用,就請先生帶給先王吧。文種一看,就明白了,後悔當初

沒有聽范蠡的話,無奈之下只好舉劍自殺了。

【智慧語林】越王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嘗膽,終成大業,值得稱道。但他心胸狹窄,連與自己一起同生死、共患難的大臣文

種都不放過,令人心寒。范蠡富有先見之明,懂得激流勇退的道理,才得以在殘酷的政治鬥爭中保全自己,相比之下,文種的想

法就未免太過天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