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新解:班門弄斧

作者:陳達統

從古至今,無論在字典里還是人們的口中,總認為“班門弄斧”就是自不量力,在行家面前賣弄自己的才能,因而總是受到眾人的鄙薄和否定。但是我認為敢於“班門弄斧”的人是敢於向權威挑戰的人,其精神是值得肯定的。陳景潤曾偶然發現華羅庚數學著作里的錯誤,就寫信給華教授,華羅庚真誠地接受了指正並及時進行訂正,並因此而發現了這顆數學新星,這為陳景潤日後的成功創造了有利的條件。這說明,敢班門弄斧者絕非平庸之人,是要有非凡的勇氣的。自滿者不會去,自卑者不敢去,唯有自信且謙虛之人,才會去班門“弄斧”、“獻藝”,也只有這樣,才能求得“真經”。英國的塞繆約翰說過:“無愧於理性的人生活,必須永遠在進取中度過。”“弄斧”之人為求得真才實學敢於在班門前“獻藝“,這說明他們身上有一種不斷探索開拓進取的精神。不管是科學發展史還是人類發展史,都是一個不斷探索、不斷創新、不斷發現新奧秘、不斷進步的一個過程。如果只是一味的墨守成規,沒有挑戰,只是一味的崇拜權威,沒有革新,那我們的社會還會進步嗎?就說木匠的祖師爺魯班,他的手藝再高明,也無法和現代的科學工藝相比較。我們又怎能總抱著“祖師”的牌子不放,不敢越雷池一步呢?不敢“班門弄斧”,正是由於受權威的左右,失去了自我。不敢“班門弄斧”怎能推陳出新?歷史怎能向前發展?科學怎能飛速進步?所以我們要有“班門弄斧”的精神。當然,我們不是推崇盲目的“弄斧”,而是要敢於在專家面前發表自己的見解,展示自己的才藝。 做翻案文章,是需要“非凡的勇氣的”,做不好,不但不能“推陳出新”,反而容易落人口舌。幸好這是在一個打破迷信的時代,我們的小作者更是敢於“魯班門前掄大斧”,這幾斧頭掄得還是蠻像樣的。文章先“樹靶子”,再亮觀點,然後引用陳景潤的例子,指出“敢班門弄斧者絕非平庸之人”,接著論證“班門弄斧”對社會進步的意義,最後總結,觀點鮮明,思路清晰,結構完整,引例恰當,語言生動精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