賣劍買牛的成語故事

【漢字書寫】:賣劍買牛

【漢語注音】:mài jiàn mǎi niú

成語出處】:東漢.班固《漢書.循吏傳.龔遂》:“民有帶持刀劍者,使賣劍買牛,賣刀買犢,曰:‘何為帶牛佩犢!’春夏不得不趨田畝,秋冬課收斂,益蓄果實蔆芡。勞來循行,郡中皆有畜積,吏民皆富實。獄訟止息。”

【成語語法】:連動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指停止戰爭;也作“賣刀買犢”。

【賣劍買牛的意思】:賣掉刀劍,買回耕牛。原指戰爭結束放下武器,從事耕種農業生產。後比喻改業務農或壞人改惡從善。

【賣劍買牛的近義詞】:解甲歸田、馬放南山、偃武修文、賣刀買牛、刀槍入庫;

【賣劍買牛的反義詞】:南征北戰、投筆從戎、東征西討;

【賣劍買牛的故事】

西漢時期,昌邑王劉賀手下有個郎中令名叫龔遂,敢於開誠布公地對上司提出批評。到了漢宣帝劉詢時期,渤海附近農民起義。宣帝劉詢決定派一個德才兼備的人去做渤海太守。經丞相、御史的推舉選中了龔遂,當時龔遂已經七十多歲。龔遂上任以後,裁減各縣查捕強盜的人員。他大力宣傳,凡是拿起鐮刀、鋤頭從事農業生產的,都當作好老百姓看待,對私自保存或使用武器的人,則按照強盜論處。他又開倉借糧,獎勵農桑,救濟饑民。原來持有刀劍的百姓,紛紛賣掉寶劍購買耕牛,參加農業生產。沒過多久,農業生產有了很大發展,老百姓都過著安居樂業的生活。

【賣劍買牛例句】

宋.陸游《曉出遇獵徒有作》詩:“出門萬瓦粲晨霜,忽憶行軍起裹創。賣劍買牛身已老,搴旗斬將夢猶狂。”

宋.劉過《村墅》詩:“遭時喪亂未得志,長策短藁無由伸。不如賣劍買牛去,也學此翁村里往。”

蔡東藩《前漢演義》第八十四回:“渤海民風,向來奢侈,專務末技,不勤田作,遂以儉約率民,勸課農桑,教導樹畜,民間或帶持刀劍,悉令賣劍買牛,賣刀買犢。”

【賣劍買牛造句

當前社會如火如荼地發展著,那些愛走偏門的社會青年紛紛賣劍買牛開始牛刀小試地嘗試創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