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創新作文教學

教學中,教師要適時指導學生修改文章,大到修改他人文章,小到修改自己的文章,讓學生在修改文章中,發現他人之長,自己之短,以彌補寫作上的缺欠,不斷提高其寫作水平。接下來小編蒐集了論創新作文教學,歡迎查看。

論創新作文教學一

《北史·祖瑩傳》中有這樣一段話:“作文須自出機杼,或一家風骨,何能共人同生活也。”大意是說寫文章無論是命題還是構思都要獨特新穎,與眾不同,不能人云亦云。這和我們現在作文教學提倡學生寫作文要有創新意識具有異曲同工之妙。因為創新是人類發展永恆的主題,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21世紀的通行證。教育家葉聖陶也曾強調作文貴有新意。有新意的文章能讓人感覺耳目一新,尤其是考場作文有新意更能達到出奇制勝的效果。因此我們在創新作文教學時,如果注重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就能誘發學生的創新靈感,學生就能寫出富有創意的佳作。

一、在構思上著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能力,想別人所未想

東施效顰的故事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這個成語通常用來比喻盲目模仿,效果很壞,東施也就成為後人譏諷他人盲目模仿的代名詞。然而筆者在學生的一次自由命題習作中,卻發現一篇題為《東施效顰勇氣可嘉》的文章。這位同學認為,東施敢於向西施學習,說明她有自知之明,敢於承認自己的不足,並且她想通過自己的努力來完善自我,這可笑嗎?她比社會上一些毫無自知之明的人千方百計來掩飾自己的缺陷強多了。還有的人看到比自己強的人不是想著通過自己的努力來縮小與別人之間的差距,而是不擇手段地去打擊,去破壞,他比得上東施嗎?這篇文章正是打破常規運用逆向思維構思而達到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驚人效果,它讓我們看到了一個全新的東施。

那么究竟什麼是逆向思維呢?逆向思維即從通常情況下的普遍習慣的單向思維對立的、完全相反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的思維。這種思維看似荒唐,實際上是一種打破常規的非常奇特而又絕妙的創新思維方法。如果我們的創新作文教學能注重培養學生的逆向思維方法,學生寫出的文章就會有獨創性。所以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打破傳統的、常規的思維束縛,大膽地反彈琵琶,從問題的相反方向深入地進行探索和挖掘,寫出人人心中皆有,個個筆下全無的文章。比如說飛蛾撲火這個成語,比喻自取滅亡。如果我們從它不惜以生命為代價撲向光明這一點出發,可以確立“飛蛾撲火壯哉”這個與它的本意完全相反的主題。此外,班門弄斧、不想當將軍的士兵未必不是好士兵、開卷未必有益等都是採用逆向思維方式確立的主題。

二、在構思上注重培養學生創新文體的能力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喬奇說:“發明和發現的區別在於:在看到人人都看到的東西的同時,想到從沒人想到過的東西之中。”作文也是如此。通常情況下一篇文章所用的文體是相對固定的,比如要發表對某個觀點的看法多採用議論文的形式,要說明某一事物的特徵多採用說明文的形式。如果我們寫作文,能突破常規局限,大膽地採用新的文體,同樣能寫出新意,能寫出生命個體的獨特感受。我今年帶高一,作為語文教師兼班主任,我通常會在每天課前讓一位同學上講台作自我介紹,以鍛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並增進同學間的了解。有一次,一位同學的自我介紹博得了滿堂彩,她把她的自我介紹用產品說明書的形式來表現,產品名稱是她的名字,生產日期是她的生日,產地是她的出生地,產品製造商是她的父母,產品的性能功用與她的性格特長相對應,語言幽默詼諧。這位同學正是在文體上有所創新才達到了讓人耳目一新的效果。人教版高中第一冊語文課本書中有一篇題為《〈寬容〉序言》的課文,從標題上看它是一篇序言,而序言大多是說明性文字,這篇文章卻出人意料地運用寓言故事的形式來表現《寬容》一書的主旨,化枯燥為生動淺顯,因而使它更能吸引讀者的眼球。

三、在材料的運用上培養學生化腐朽為神奇的能力

宋朝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一詩中有這樣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個不同。是的,同一事物,如果從不同的角度去觀察和思考,所呈現的姿態就會不一樣。同樣,即使是那些陳舊的題材,只要能變換視角觀察,同樣能寫出具有新意的作文來。比如《伊索寓言》中有一則大家很熟悉的故事——狐狸和烏鴉的故事,狐狸用花言巧語騙走了烏鴉嘴裡叼著的一塊肉。筆者一次偶然的機會看到了一篇題為《烏鴉為什麼又上當了》的文章,說的是烏鴉又得了一塊肉,站在枝頭正準備開始享受美味的時候,它的鄰居狐狸從家裡出來了,狐狸抬頭看見烏鴉嘴裡的肉後一開始又想故技重施,拚命夸烏鴉的歌聲悅耳動聽,烏鴉冷笑一聲說:“哼,俗話說得好,吃一塹,長一智,上次已經被你騙了一塊肉,這次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了,任憑你誇破了嘴我也不張口。”狐狸聽後眼珠子一轉,計上心來,不再夸烏鴉了,轉而開始破口大罵,罵得要多難聽就有多難聽,烏鴉越聽越生氣,最後實在聽不下去了,剛張嘴想回擊,嘴裡的肉又掉了,樹下的狐狸叼起地上的肉就跑。看完之後我就在想,這篇文章的新意就在於材料的翻新。現在的中學生接觸面有限,在材料的選擇上受到限制,如果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運用材料上變換角度,另闢蹊徑,同樣能寫出吸引教師眼球的好文章。比如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的美貌是有目共睹的,如果從她為了越國的東山再起,不惜犧牲個人的幸福和愛情,並隨時準備為國家犧牲的角度出發,可以提煉出“高尚的心靈”這一主題。

教育家陶行之說:“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我們創新作文教學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造力,鼓勵學生寫作不受傳統約束,勇於創新,相信學生能寫出不同凡響的文章。

論創新作文教學二

[摘 要]熱愛生活,體驗生活,感悟人生,生活是作文源頭活水;真情表達,注重特色,張揚個性,讓學生的心靈縱橫馳騁。

[關鍵字]真情實感 創新作文

葉聖陶說:“作文貴有新意。”作文教學只有徹底擺脫傳統的束縛,提升到關注個體生命的層次,注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誘發學生的創新靈感,才能喚醒學生的生命意識,提升學生的生活境界,寫出個性化的習作,再創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作文新局面。筆者結合平時對作文教學的觀察、思考與實踐,對“創新作文”教學作了一些探索。

一、讓生活成為作文的源頭活水

1.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感受生活,積累素材。生活的絢麗多彩,來自於它的複雜組合與瞬息萬變,抓住這些,是學會感悟的基礎,生活蘊含著大量的情感因素,只要我們熱愛生活,經常體驗生活,就會找到富於真情實感的素材。比如,20xx年512汶川大地震時,學生在電視機前看到溫家寶總理親臨指揮,忙碌而憔悴的身影;解放軍叔叔捨身忘死,緊張而有序的搶救;各地人民民眾捐款捐物,無私又無悔的施援……從中感悟到黨政軍民的無私大愛,寫出了不少雖稚嫩但鮮活感人的好文章;有些學生把捐款時發生的感人事件一一記錄下來,如一位身體不好的退休老教師顫抖著雙手把捐款投入捐款箱;一位老師獻血時手臂上留著小針眼,沒休息又匆匆趕回教室上課,等等,讀起來讓人感動。這些都是生活,都充滿著真情。學生只有仔細觀察生活,才能發現和體會真情實感。

2.深入思考,感悟生活,提升內涵。思考就是感悟,感悟包含了體驗、咀嚼、頓悟。只有不斷深入思考,才能讓小事情表現大主題,才能洞察生活中潛在或顯現的思想意義,悟出事物的內在價值。比如,有感於上學路上看到的螞蟻拖蚯蚓,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螞蟻的智慧》的作文,感悟出合作精神的重要性。缺失了合作精神,小小的螞蟻怎么也無法征服遠大過自己的蚯蚓。又如,以“平常的一天”為話題寫作,有位學生正有感於初三生活的枯燥,爸爸的嚴厲,卻因一次放學時下雨爸爸淋濕了衣服來校接他而發現:生活本身是多么樸素,父愛是多么深沉。

3.走出課堂,深入社會,找尋靈感。通過深入社會調查研究,學生獲得親身體驗,積累豐富的表象材料,為日後的寫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同時也可以獲得寫作靈感,觸發寫作動機,提高感悟社會生活的能力。比如,參觀烈士陵園,開展調查本地愛國主義故事傳說的活動,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的同時提高了對社會的認識與了解。走出課堂,最要緊的是培養學生捕捉生活中材料的自覺性和善於捕捉的能力,當然這還需要老師多引導學生鍛鍊認識生活的能力,認識生活的意義,理解生活的實質,感受生活的價值,掌握生活的特點。因為 只有真誠擁抱生活,才能抒發心靈深處的真情。

4.讀寫結合,激發靈性,勇於創新。閱讀是寫作的基礎,也是一種體驗生活、感悟人生的方法。教師須引導學生從各種認識誤區和精神迷霧中解脫出來,主動融入知識的海洋,吸取智慧的瓊漿,培植情操的樂園,增強拒腐的抗體,激發寫作的靈性。

5.關注自我,關注世界,提升人生境界。創新作文重內在質量,輕外在模式。如果能將單純的自我表白提升到對平凡生活中的人和事的留意感悟,提升到對社會現象、媒體熱點、新聞事件的議論品評,提升到對紛繁多彩的自然現象的深沉關注,這樣的“關注自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創新作文”,才有真正意義可言。比如,《假如地震中殘廢的人是我》、《假如我們也進行東京大屠殺》都會引起學生內心劇烈的震盪,這樣,把自己的生活與社會緊緊聯繫起來,熱愛生命、熱愛生活的精神境界就又高了一層。

二、讓學生成為寫作主體

1.特色語言,真情表達。

(1)生動形象,富有立體感。如有位學生寫自己一天天長大“歲月的年輪拓寬了我的身影”,通過這一句話,我們仿佛看見:陽光下,一少年像楊樹一樣正長粗、長壯,身後留下了一個健壯的影子。

(2)凝練含蓄,意義豐富。如有位學生寫《我的國小》“那兒是我的家。只有在真真正正的家裡我才會感到溫暖。那兒有充足的陽光,可以照到每個人的心裡,那陽光永遠值得懷念和回憶。”寥寥幾句就寫出了對小學生活的深深依念,意蘊雋美,讓人玩味。

(3)多用修辭,富有變化。如:比喻、排比、擬人、反問等。如我們可以讓學生仿寫,有的學生寫到“這幾天很想家,那一種感覺是昭君出塞時的一步一回頭,是雛鳥對歸巢的渴望,是余光中《鄉愁》中的一枚郵票。”

2.獨樹一幟,張揚個性。

(1)給學生營造寬鬆、自由的作文環境。我們要還學生以自主選擇讀寫的自由,充分尊重其個性,這樣學生才能寫出熠熠生輝、意蘊雋永的作文。學生作文可以不受題材、體裁限制,記敘類、議論類、抒情類、散文、小小說、雜感、日記體、自傳體、書信體,等等,都可自由揮灑青春與激情,如《假如恐龍沒有滅絕》、《假如我是你》《假如地球沒有重力》等題目都給學生提供了一個自由、寬鬆的天地,使他們能夠自由發揮。

(2)讓學生說其想說,寫其想寫。中學時代的學生思維活躍,敢想敢說,對傳統觀念和社會矛盾最為敏感,他們對社會、人生、生活的思考有可能是偏激的,但正是這種活躍的思維,卻常常使創新的火花四濺。所以要放手讓學生寫“放膽作文”,才能寫出真情實感,寫出鮮活思想,寫出個性色彩。比如,筆者鼓勵學生自由作文,有人便寫了《電腦這把雙刃劍》,說這把劍刺傷了好多孩子的眼睛,砍壞了好多孩子的體質,割走了好多戶外的歡樂,把對電腦愛恨交加的情感描寫得惟妙惟肖。

總之,這個彰顯個性的新時代,要求中學生作文要有新的面貌。讓我們尊重學生的人文主體性,放手學生自由地、大膽地去寫他們想寫的、愛寫的一切,去盡情展現帶有他們生命痕跡的心靈和風采。筆者想,通過教師的努力,學生的寫作過程會轉變為個體生命思維深化、情感升華、個性發展的心靈感悟過程,學生的寫作能力也會穩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