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創新的作文8篇

創新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當今知識經濟的核心與標誌。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創新的作文8篇,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篇一:創新社會

我們在做任何事情,在方面上總會有兩種選擇:一是墨守成規,沿著前人的路走下去;二是根據前人的經驗,走創新之路。

在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今天,我們更需要的是創新,而不是因循守舊,墨守成規,只有我們在現有的基礎上,運用我們的知識,沒取他人的經驗,不怕失敗,從指導思想到各項具體的工作都進行不斷的創新,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實現現代化。

如果不是遠古人類敢於創新,去改變他們的生活環境,也許我們現在生活的還是古器時代。也就是說,如果沒有他們的創新,就不可能有現在的我們,也不可能有我們現在的生活條件。

沒有創新,哪來電燈?如果不是愛迪生不希望在蠟燭下工做,不希望沿著前人為我們創新的條件下走完一生;如果不是愛迪生沒取前人的經驗,不怕多次失敗,敢於創新,我們現在哪能在漆黑的夜晚用電燈照亮我們周圍的一切,看清楚夜晚的世界呢?

沒有創新,哪來時代一代換一代?哪來科技一天比一天發達?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今天,提倡創新更具有時代意義。當今,新技術革命的浪潮已卷席全球,帶來了各個領域的創新與發展,如果我們現在只守在前人這分基礎上不思探索,不思發展,就必將被時代拋棄,我們的現代化建設就不可能順利進行。

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更要拋棄“墨守成規”的觀念,敢於去追求創新這一時代的流行色,要以“創新者”的姿勢立足於世界。

創新精神,使科學家碩果纍纍,使平凡勞動產生偉大業績,使時代一代更一代。總之,創新是一切事物發展最根本的“路”。只有走創新之路才能使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社會更快地發展。

篇二:創新

恩格斯說過:“人類的歷史,便是部創造史。”

創新是歷史前進的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創新是當今知識經濟的核心與標誌。人類的最高欲求,理應是時時創造生活,時時開拓生活。如果是墨守成規,因循守舊,就會被時代拋棄。

清朝乾隆嘉慶年間,有一位西洋人,長期居住中國。時間長了,衣服穿破了,但卻沒有地方製作新衣,十分苦惱。沒有辦法,只有找了一位中國裁縫,問他能不能做西裝?裁縫回答:“只要有樣式,就可以做。”於是西洋人就拿了一套西服,讓他照樣子去做。過了幾天,新西服做好了,西洋人拿來看了看,十分不錯,可是翻到後面一看,突然發現剪去了一塊,又補上了一塊。西洋人感到奇怪,問為什麼這樣?裁縫說:“這是按照你的樣式去做的。”西洋人聽了,恍然大悟,原來自己的西服後面補了一塊補丁。

這個故事是對機械模仿者的一個絕好的諷刺,他們做事情就是依樣畫葫蘆,只知機械地效法與模仿,不懂靈活創新,按著這種思想方法去處理問題,必然貽害無窮。

創新需要勇氣,需要思索,需要想像力,更需要付出艱辛。

篇三:小議創新

這是個發人省思的故事:一個有著高超技藝的裁縫,因不懂得變通,而破壞了一件完美的作品。這是件多么可惜的事啊!然而,他現在的循規蹈矩,可能只是破壞意見完美的作品,但從長遠的角度來看,一位技藝高超的裁縫就這樣被埋沒了。而這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為他缺乏創新精神。

***說過這樣一句話:“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這可以說是中國近代發展的寫照。

想想,原本位居世界強國之列的清政府在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之後,中國就與世隔絕,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導致最後跟不上世界工業革命的發展腳步,遭到世界列強的侵略,瓜分中國。然而,新中國成立後,在鄧小平同志提出“改革開放”的新政策後,中國的經濟發展是蒸蒸日上。經濟特區的建成,港澳收復所實施的“一國兩制”還有北京申奧成功等各項傲人的成績,無一不在向世人展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這一切都得歸功於中國改革走了“創新”這條道路。

其實,在學習上也是需要創新精神的,人們常在思考問題時,因受到某些思維定勢的影響,導致自己的思維被束縛住了。這都得歸罪於他們不懂得創新。他們用固定的思維模式去思考問題,而不獨闢蹊徑,從而限制了思想的創新。事實證明,人們的思想都被束縛在已知的事物上,只有懂得用不同的方式去做事,才能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這就是創新。

其實,不管是治國,學習,做每一件事都是要有創新意識的。在現今科技,經濟同樣發達的世界競爭潮流中,那種不求創新的產業,是勢必被擠出這個競爭潮流的。

所以說,不管在哪一方面,只有懂得創新的人才會獲得成功!

篇四:創新

創新是一個國家與民族持續發展的源泉與動力。創新,是熔責任、勇氣、方法、態度、精神於一爐的實踐,是菸草業求得生存與發展的制勝法寶。

所謂創新,概括地說,就是繼承前人,又不因循守舊;借鑑別人,又有所獨創;努力做到觀察形勢有新視角,推進工作有新思路,解決問題有新辦法,使各項工作體現時代性,把握規律性,富於創造性。

實踐是創新的基礎,離開實踐,創新便成了無本之木,無源之水。經驗告訴我們,創新應該一切從實際出發,以我國的改革開放與現代化建設為中心,著眼於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運用,敢於摒棄不合時宜的認識、觀念、做法,形成切合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發展我們的菸草事業。中國有句格言:常有所疑——創新的發端,勇於破疑——創新的能源。魯迅先生曾說過,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很令人佩服。第一個吃螃蟹的人,除了英勇無畏,首先是一個長於質疑的發現者。大量事實表明:從常見的、普遍的、重複出現的現象中發現規律性的東西,這是一個重要的方法;其中勇於質疑、善於發現,則是不斷創新、有所創造的源泉。有位作家說:“學習是一個人的真正看家本領,第一長處,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學習的結果,學習的恩澤。”創新也是學習的恩澤。無論是一個國家,還是一個企業或個人,要進步,要發展,都要有一股推動其不斷向上的動力,使人們能夠產生強烈的求知慾與創造力,由此推動人們自強不息,努力奮鬥。這個動力的形成,正是基於勤奮學習與知識累積。人們越是學習,未知的世界越大,人們也就越感到自身知識的缺乏;而越不斷學習積累,越能不斷有所創造。

創新,需要誠實與謙遜的態度。有人說,謙遜是一種坦然面對成就與榮譽的精神境界,是一種求真務實、甘當學生的思想品格。時代在發展,社會在進步。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實踐中,我們更需要堅持馬克思主義與時俱進的理論品質,自覺地把創新作為一種不懈的追求,始終保持一股闖勁、衝勁、韌勁,以“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的寬廣胸懷與氣度,開拓創新。

這樣,我們才能爭創一流的工作水平與業績,在偉大實踐中不斷有所發明、有所發現、有所創造、有所前進。

美國富豪亞默爾,原先是一個貧窮的農夫。加州發現金礦以後,他與許多人一樣加入了淘金大軍之中。荒山野谷、天氣酷熱、水源奇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每天都有淘金者渴死熱死。同樣身處困境中的亞默爾目睹眼前慘景,毅然改變了初衷,放棄淘金,專門尋找水源。他勘察地質,挖掘水渠,引水入池,然後把水過濾澄清再分袋包裝出售。幾年下來,當初與亞默爾一起淘金的人絕大多數都淪為了乞丐,甚至拋屍荒野。而亞默爾卻賺足了賣水錢,一下子成為美國當時屈指可數的大富翁。

古語云:“窮則變,變則通,通則達。”此語道破了創新的真正要義。在市場競爭中,如果誰能夠用心發現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然後用自己力所能及的方式來滿足這種需求,誰就會嘗試到創新所帶來的成功喜悅。

篇五:創新精神

古往今來,有無數的發明創造者、文學創作者、政治思想者,無不是以非凡的創造力譽滿全球,由此可見,為人為事為文為官,有創意才夠味!

曾記得,一位小孩在火車上做實驗點燃了車廂,結果被列車長痛打了一頓,但他在任何環境中,仍然堅持不懈地探尋科學;曾記得,一位青年為了人類能從無邊的黑暗中走出來,他進行了千百次實驗,終於獲得成功,並將人類帶入了光明的世界。他就是愛迪生,被全世界譽為“發明大王”的科學家。

我們不難從他身上尋找到那股驅使他走到成功殿堂的動力,那便是創新的精神,他不甘於人類現狀,勇於創新發明,為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像他這樣有創意的人生才夠味啊!

於今,當我在學校看見同學們齊心協力製作科技作品時;當我在校外看見能工巧匠的精妙作品時;當我從電視中看見高科技創造的遨遊太空中的產品時,我開心極了,因為我看到了人們都已繼承了先祖們的創新精神,且已發明光大,碩果纍纍,這使我無比欣慰與自豪。

“21世紀是一個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在這一時期,一個國家的發展與否,關鍵在於本國的人才是否具有創新精神。”在生活中,我讀懂了這句話的含義,它使我深刻地領悟到:若把國家建設的成功,比作一座大樓,那么,壘成這座大樓的一磚一瓦便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們;若把國家發展的成功比作一條大海,那么匯成這條大海的一點一滴便是具有創新精神的人們。為了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成功,我們要加強培養創新意識、創新能力。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集體、個人,只有創新精神才夠味!

真的,我們要記住噢!

——有創意才夠味!

篇六:創新,不竭的動力

從人類學會直立行走開始,從人類學會製造並使用工具來幫助自己開始,人類的文明便拉開了帷幕,於是,人類便開始不斷地創新,創新科學技術,創新政治制度,創新文學藝術,創新成為人類文明的助推器。

科技創新,讓我們的生活學習更便利。

以書籍的演變史為例。三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把文字刻在龜甲與獸骨上,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為克服甲骨文材料不易得的缺點,春秋戰國時期發明了竹簡與木牘。為克服竹簡木牘笨重的缺點,春秋末期人們發明了輕便的帛書。絲絹價貴,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破布漁網樹皮製成既輕且賤的紙,手抄紙書飛入尋常百姓家。唐朝發明雕版印刷術,大大提高了制書效率,降低了書的成本。如今,縮微圖書越發微小易存,整個大英國書館的所有藏書,可保存在指甲蓋大小的電腦晶片上。

制度創新,讓我們的社會更進步。

我們今天之所以有如此便捷、優越的生活環境,是無數科學工作者智慧的結晶。難以想像,沒有科學,我們的生活會變成怎樣。我們不會忘記封建迷信怎樣毒害了一代又一代人,不會忘記“落後就要挨打”的深刻教訓。建國以來,我國的科學技術有了很大的發展,試看:三峽大壩電站的電流已照亮近半箇中國;青藏鐵路的修建,必將大大促進當地的經濟發展;當今世界最大的水利工程“南水北調工程”的宏偉藍圖也已徐徐展開;“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也已圓滿成功……

也許你要說這些科技發展的成果離我們的現實生活太遠,那我們不妨看看你最熟悉的家吧。

從早期的收音機、腳踏車、縫紉機,發展為如今的彩電、電腦、汽車等等高科技產品,科學正悄悄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網路帶來了資訊時代,通訊帶來了便捷溝通,我們在享受這些便利時也面對著科技的挑戰。在科技改變我們物質生活的同時,我們更為看重的應該是科學帶給我們的挑戰與機遇——精神追求的改變。

古往今來,多少仁人志士棄家庭乃至生命於不顧,追求探索著真理。楚國的屈原,漢代的蘇軾,唐代的杜甫,宋代的岳飛、陸游,清代的林則徐,無以不是以國家責任為重的典範。中華民族正是由這些“脊樑”支撐著,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

我相信,我們的祖國是不斷發展與創新的,我們的祖國也一定會更加繁榮富強。

篇七:創新——社會發展的動力

西紅柿被引入歐洲的時候,因懼其有毒沒人敢吃,這聽起來讓人覺得可笑。那么可笑之餘是否又引起我們的一連串的深思呢?

如果沒有醫生湯姆遜大膽的第一口,被譽為“愛情蘋果”的西紅柿,可能只會被擺放精品櫃中,並附有一張告示:僅供欣賞;如果沒有湯姆遜的第一口,那么西方人的餐桌上是不是又少了一道美味佳肴?如果沒有湯姆遜的第一口,西班牙一年一度的“西紅柿節”上那一車車“帶毒”的西紅柿不就成了謀殺他人的兇器嗎?西紅柿的故事告訴我們:社會需要大膽創新的人。

是的,翻開史冊,你會發現孔子首創第一家私立學校,是教育面向平民;蔡倫用麻頭,破布,爛漁網造出來精美的紙張;王安石不畏天變,不畏人言,不畏祖宗之法掀起了11世紀中國一場偉大的變法……中華民族不是正因這些大膽創新的人而博大精深,光耀世界嗎?

中國是這樣,西方也亦是如此。

梵谷,正因為他狂放不羈得用色與汪洋恣肆的激情,加上他古典繪畫的功底,才創造出了流芳百世的《向日葵》;畢卡索,憑著自己敏銳的感知,才步出傳統油畫的道路,成為不朽的印象派大師;當音樂學府的老教授面對電聲樂器大嘆“世風日下”的時候,理察·克萊德曼卻大膽地把樂器重新組合,才有了如此深邃的《星空》。

記得曾看過這樣一則故事:清朝書法家翁方綱與劉墉,前者翁方綱對古人書法刻意求似,後者劉墉卻博採眾長自成一體。翁問劉:“那一筆是學古人的?”劉反問翁:“那一筆是自己的?”這在文壇的記錄中留下了詼諧而富有哲理的一筆。

創新,是推動社會進步的根本。戰國時期,通過商鞅變法,成為當時最強的國家,陸續滅掉六國,建立了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這就是創新。鄧小平是我國建設新農村的總領導人,他決心在沿海地區高經濟發展。無論摸著石頭過河還是踩著高蹺走路,社會上都需要這種“敢於吃螃蟹”的人。

想像力比創造力更重要,想像源於對事物的創新。因為創新,瓦特改良蒸汽機,把人類帶入蒸汽時代;因為創新,愛迪生髮明了電燈,把人類帶入了光明的世界;因為創新,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因為創新,中國發展起來了。

對於我們21世紀的青少年來說,我們更加需要創新,只有創新,社會才會不斷進步,人類文明才會不斷發展!

篇八:有創新,才有進步

二十世紀下半葉,當日本人發明的物美價廉的石英表處於熱賣中時,瑞士的勞力士公司盲目的跟風生產,結果上市後嚴重積壓。眼看就要大賠一筆之時,其總裁海尼格的一個創意限量版拍賣不僅力挽狂瀾,而且讓勞力士公司大賺一筆。是的,就是他的一個創新方案救公司於水火之中;就是他的創新,才使勞力士公司的品牌更加凸顯。

被公認為最有商業頭腦的猶太人都不樂意做微利生意,他們認為“做微利生意無異於把韁繩往自己脖子上套。”所以勞力士公司想要與日本石英表比價格的商業競爭行為才以慘敗收尾。那么如何將高利潤生意做成功呢?

沒錯,就是要靠創新,海尼格利用勞力士的品牌優勢,突破傳統銷售方式,拋棄了幾百萬塊石英表,只留下十二塊作為“限量收藏版”進行拍賣,自然引人矚目,大獲成功自然在情理之中。創新是企業發展的動力。

反觀中國,早已獲得“世界工廠”的殊榮,代表著我國的生產能力處於全球領先地位。那么,這是否說明我國工商業已經發展到很高的水平了呢?很遺憾,事實不是這樣,並且我們與西方已開發國家的差距還很大。我國的大部分企業都處在產品附加值“微笑曲線”的最低端——生產,即:付出的勞動最多,得到的利潤卻最低。這樣的“世界工廠”之稱要之何用?要想使我國工商業迅猛發展,就必須完成“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蛻變。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這是我國產業想要做大做強的必由之路。

創新是社會進步的動力。在科學界,人類從對世界的迷茫到對神靈的崇拜,再到對科學真理的探求,無不充滿著創新的氣息;在制度上,從遠古時期到奴隸制,到封建制,再從封建制到資本主義,到社會主義,這一次次的變革充斥著一次次的創新,一次次地推動人類文明的車輪向前滾動;在生產技術上,從遠古的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從改良蒸汽機到內燃機,從電動機到網際網路,不斷的創新推動著技術的不斷發展與飛躍,推動著人類社會不斷向前發展。

創新是個體自我完善的動力。當今社會,我們唯有樹立創新意識,不斷創新,不斷完善自我,才能在這競爭無比激烈的社會獲得一席立足之地。

有創新,才會有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