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有感

《奮發向上,崇德向善》是以培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講述了許多光輝榜樣和時代楷模的事跡。這裡面有許多正能量和值得我們學習的榜樣,也在不知不覺中增長了我們的知識,開拓了我們的眼界。

《奮發向上,崇德向善》這本書就像是一塊磁石一樣吸引著讀者,也許它的外表並不顯露,但你一旦翻開就很難放開。讀完這本書後,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三篇的三位人物。

一位是焦裕祿,他是光輝榜樣。焦裕祿這個名字很多人都知道,那么他為什麼被這么多人知道、了解呢?因為他的作為。焦裕祿1922年出生在山東淄博一個貧苦家庭。因生活所迫,幼年時代唯讀了幾本書就在家參加勞動。他當過長工、曠工,參加過游擊戰爭、解放戰爭和土地改革運動。在黨的教育、培養下,焦裕祿於1946年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堅強的革命戰士。

1962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河南蘭考縣當縣委書記。蘭考縣地處豫東黃河故道,是個飽受風沙、鹽鹼、內澇之患的老災區。焦裕祿踏上蘭考土地的那一年,正是這個地區遭受連續3年自然災害較嚴重的一年,全縣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年最低水平。他到任第二天,就深入基層調查研究。面對重重的困難,焦裕祿領導人民民眾抗災自救。他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的地方,越能鍛鍊人。請組織上放心,不改變蘭考的面貌,我絕不離開這裡。”

1963年2月,縣委成立了除“三害”辦公室,又展開大規模的研究工作,當時焦裕祿的肝病已相當嚴重,但他仍拖著患有慢性肝病的身體和大家一起在蘭考的原野上日夜奔波。最終,在大家的堅持下,繪成了詳細的排澇泄洪圖,制定出了切實可行的改造蘭考大自然的規劃。

焦裕祿身體力行,無論工作多忙,總是堅持參加集體生產勞動,始終保持勞動人民的本色。焦裕祿常說,共產黨員應該在民眾最困難的時候,出現在民眾的面前;在民眾最需要幫助的時候,去關心民眾、幫助民眾。他的心裡裝著全縣的幹部民眾,唯獨沒有他自己。焦裕祿始終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他長期有病,家裡人口又多,生活比較困難,可是他堅決拒絕給他救濟。

1964年5月14日,焦裕祿被肝癌奪去了生命,年僅42歲。他臨終前對組織提的唯一要求,就是死後“把我運回蘭考,埋在沙灘上。活著我沒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著你們把沙丘治好。”一位普通的領導,一個優秀的共產黨員,縣委書記的榜樣,人民民眾的貼心人——焦裕祿走完了他那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的光輝燦爛的一生。

另外兩位大家也不陌生,他們就是2024年度十大感動人物——油菜花父子沈克泉、沈昌健。1978年,沈克泉意外的在貴州路邊發現了3株已過了收割期卻還在開花的野生油菜,從此沈家走上了研究雜交油菜的漫漫科研之路。沒有專業分析,又沒有專業儀器,沈克泉父子只能用肉眼觀察,憑記錄總結規律。這條路上有收穫也有詆毀,沈克泉說:“搞科研就要吃的苦,耐得煩!”

沈克泉把在外賺錢的小兒子沈昌健叫回家幫忙鑽研油菜,那時沈昌健正過著富裕的生活,可是還是回來鑽研油菜。1996年,一家人的生計就靠沈昌健和妻子農閒時外出做些小生意貼補。沈克泉彌留之際,將家人叫到床前:“堅持下去,一定會成功的!這遺言,成了一家人不倒的信仰!父親留戀那油菜花開的芬芳,兒子就把他葬在不遠的山上。如今,沈昌健應該還在那片油菜花田中奮鬥著。

我們要用這本書“教”我們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指導我們做人做事,做中國人,做中國好人,做對國家民族社會有益的好事,長久做下去,越做越成功,越做越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