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課文信客讀後感3篇

《信客》讀後感

讀後感一:

今天老師講了《信客》這一篇文章,都後我感觸很深。

科技在日新月異的進步著,信客如同許許多多的職業一樣,在今天已經沒有存在的意義了,於是這個職業消失了。

但是,曾經或者願意成為信客那樣的人卻沒有消失,他們仍然在世界的某個角落。科技是在進步,但作為人的一種思想,一種品質的象徵的信客是永恆的,如同儒家的教育一樣悠久,如雷鋒的象徵一樣深遠。他們這些人就是我們道德的最高境界,這種品質卻永遠不會想他們曾經的職業一樣消逝,現在,他們仍在世界的某個角落默默的奉獻著。

信客的苦是雙方面的,他們賺的錢僅夠餬口而已,但工作卻異常艱辛,往往鄉親們的親戚都不在一個城市,所以要走的路程可想而知,運氣不好,遇到壞天氣,可能難以吃的上飯,這些苦就是來自肉體與物質的;然而收到了如此苦難後的信客們,回鄉卻難以受到鄉親們的安慰,如果有哪家人死了,還得主動去安慰他的家人,任憑別人打罵。更糟糕的是,信客們常常收到鄉親們的無端懷疑,這使本身身體勞累的他們,心也累了。這些痛苦,這些磨難,不是你我所能承受的,然而,信客們都已默默承受,並沒有絲毫怨言。

信客的職業已經逝去,並不再回來,讓我們目送這曾經承載過無數有信客精神的人的職業,但是,也不要忘記,這種精神卻永遠的被刻在了歷史,現在,和將來,是你我都因去繼承和發揚光大的。

這是給信客職業的墓志銘,卻不是給信客精神的墓志銘。

讀後感二:

信客是新中國初年在鄉村與城市之間奔波的鄉村“郵遞員”。他們沒有飛機、沒有汽車,只能用肩背著重重的麻袋,靠著低廉的“郵遞費”艱苦的過日子,而且必須沒有一點兒私心,不然就會像老信客那樣失去別人的信任。但是,不光是信客,普通人也要守信用。要是我們生活在一個處處是欺騙的世界裡,我真不敢想像那會有多可怕。

信客有時還要幫助不識字的農民們寫信,便漸漸地有了很好的文學水平。經歷了那么多磨難後,他最終當上了校長。

人生缺不了誠信,更缺不了磨練。

讀後感三:

一直都鍾情於汪國真的詩和余秋雨的散文。汪國真的詩,簡單明了但卻給人以清新開闊的感覺,無論是青春、歲月、生活、生命,還是坎坷、艱辛、辛酸、苦楚,讀完總能讓你的心胸開闊、豁達,讓你的生活充滿著激情,讓你不得不熱愛生活。余秋雨的散文,平平淡淡的句子中總是瀰漫著滄桑,或許有著淡淡的憂鬱。(每人人看的結果是不一樣的,如果都一樣,那是你沒帶著心去讀) 昨夜睡前無事,再次拿起了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於是,重新溫習了一遍《信客》。首次讀余秋雨的《信客》,大概在20xx年前,還記得那時讀後非常感動,感動於人世滄桑,感動於生活的辛酸苦楚,為此自己在沒有老師的要求下寫了讀後感,實屬難得。依然記得文中那句話“大半輩子的風塵苦旅,整整一條路都認識他,流落在外的遊子,年年月月都等著他的腳步聲”,那是對信客的最好概括。信客,我想80後的基本上都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職業了,在我沒有讀到這篇文章之前,我也不知道這是一個什麼職業。簡而言之,信客就是最為古老的郵差。如今再讀《信客》,依然能夠感覺到那種滄桑,依然能夠感覺到那種悲涼,依舊為那種情感而感慨,依舊喜歡那美美的文字,依舊喜歡帶著一種心情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