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結局

“公子自度終不能得之於王,計不獨生而令趙亡。”難以忘記,在初讀這段話時,心中掀起了怎樣的波瀾。既感嘆公子“與趙俱死”的勇氣,又疑惑公子“與趙俱死”的決定。既然明知趙不可救,為何還要搭進自己的性命?

如果再將歷史長卷向後推移,會發現李清照、文天祥、夏完淳這種人,“明知不可為而為之”。在今天看來,這句話與這些人一起被定義為“愚忠”云云。在這個浮華而功利的社會中,越來越多的人懂得了算計,為自己的小利益而無時無刻不在平衡著得失,唯恐自己的付出無法換來雙份的回報。長江邊上的漁人懂得如何挾屍要價,已經暴富的開發商還在算計農民的土地。利益是一條鋼絲,每個人小心地尋求著付出回報的平衡。

如果看見結局,人人都會向利益最大化處靠攏。假使明日是世界末日,學生會扔掉書本,農民會停止耕作,有幾人還有勇氣一如往常地活下去?

其實,以上的一切或許都是人之常情,但現今的社會,是否也需要一些蘇武、文天祥這些人的靈魂?如果說一切的算計是成熟的表現,那么在知道結局後,仍在忠義的路上義無反顧地前進的人,是否更值得人們的敬仰?

知道結局,而仍一往無前的人不是傻子,他們一直在盡一己之力去改變這個結局。文天祥數次起兵,數次遭挫,他沒能力去改變結局。信陵君更是一直在為救趙之事奔走,他知道結局,但他不願屈從於這個結局,最終他成功改寫了“與趙俱死”的結局。這兩種人,無論他們成功與否,只要他們有過努力,有過拼搏,同樣值得我們為之喝彩。

學校的田徑場上,當3000米的起跑發令槍響起,就已注定了榮耀不可能歸於有些人,而當他們盡最大的努力咬牙沖向終點時,最熱烈的掌聲往往爆發。我突然明白了,知道結局,從來不會牽絆住勇者的腳步,他們仍會勇往直前;知道結局,從來不會牽絆住善良的人的腳步,他們仍會不計得失地幫助他人;知道結局,從來不會牽絆住有理想的人的腳步,因為他們從不屈服於看似注定了的結局,他們是到了最後一刻也從未放棄的一群人。

我仰望著那一顆顆高貴的靈魂,他們的光芒將不會被時間埋藏,他們的精神將會隨著中華文明代代傳承下去,永不磨滅——知道結局,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