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厄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孟子以此來解釋苦難。在苦難中,人們會痛苦,會無助,會迷失,多少年來又有多少人曾詛咒苦難,唾棄苦難。但我們在走過千萬年的歷史後終會明白“生於憂患”——在困厄中,人類將得到永恆的發展。

在流放的路上,數不清的淚珠浸濕了困厄。這一意報國、進盡忠言的良苦用心楚王讀不懂;憂國憂民的一片誠心,那放逐路上的漫漫黃沙也讀不懂。只有文字能傾聽他的愁苦憂難,長路無盡,他以《離騷》道盡了“吾將上下而求索”的遠大抱負,以《九歌》唱響了困厄中的掙扎。於是這份困厄讓屈原的恢宏之志為後人所拜讀,引領思想的浪潮。

又看悠悠山水之間那著一身簡裝的陶淵明,他在詩中高歌著萬事萬物前的無限美好,沉吟著青山碧水的人生之道。若不是這背後的仕途遭遇,哪裡能造就這樣一個陶淵明?官場之路的處處阻絆、腐朽的漩渦讓陶淵明深嘗困厄的苦澀,於是他投身於山林,聆聽清泉之音,“悠然見南山”的閒逸是困厄後沉澱的淡然,更是與世人所異的超凡脫俗。困厄所鍛造的田園詩情洗滌了人的精神。

錢鍾書雖早已聞名於天下,但他和楊絳先生卻為自己“造就”困厄,清冷的老宅、漆色斑駁的書桌、只有藏書包圍的居室……因為這份“困厄”,他們不為世俗銅臭所染,同蓮一樣潔淨無瑕。錢鍾書跨過世間喧囂這座“圍城”,專心治學,讓書香氤氳文學界。

他們在困厄中慟哭過,扼腕過,但困厄帶給他們的收穫遠大於沮喪。在困厄中,他們成熟,明白常人不解的人生哲理,體味到他人觸不到的。可以說困厄就是一個個千金不可換的契機,人們在一次次奇蹟中如鳳凰浴火,推陳出新,在其中得到永恆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