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家的孩子

“當我還是個孩子就明白一件事,別人家的孩子還不識字,就比我更懂事……但我還記得督促我長大,有個孩子來自別人家。”這是網路歌手吳佳玲的歌曲《別人家的孩子》,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別人家的孩子”無處不在,他們有時是具體的一個人,有時是家長虛構出來的。

“別人家的孩子”從小就是我生活中的“夙敵”。當我學習放鬆、退步,或者父母對我有什麼新的要求的時候,這個“別人家的孩子”就會適時地出現。在家長的心中,這是一種“激勵”的教育方式,可以激發孩子學習的的鬥志。可是爸爸媽媽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期中考試過後,我在家裡想要休息一下,放鬆放鬆心情。我坐在沙發上,手裡拿著自己最喜歡的零食,看著電視節目,邊看邊吃。媽媽拿起遙控器,將電視關上。板著臉,厲聲地說:“作業寫完了嗎?你看看你,整天就知道玩,不是我玩電腦,就是看電視,一點都不知道學習……”“別人家的孩子”他又要出現了。“你看看別人家的孩子,人家一心想著學習,人家閒的時候都幫父母做家務,你就知道玩,盡給我製造垃圾……”我感到有些委屈,媽媽,為什麼他總是比我好?我到底哪裡差,也許在別的家長心中,我也是優秀的孩子。媽媽一說起來就沒完沒了,我站起來不滿地說:“為什麼你總是說別人家的孩子好?那你找別人家的孩子做你的孩子好了。”

有時這種所謂的“激勵教育方式”,不僅會使孩子覺得自己越來越不如人,覺得自己一點優點也沒有,會對自己失去信心,沒有自信。還會破壞孩子與父母之間的親情,使雙方的“距離”越來越遠。

父母應該將自己的孩子當作“別人家的孩子”來看,多發掘孩子身上的優點,給予孩子適宜的表揚和肯定,父母也需要尊重自己的孩子。有的時候,父母不一定要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的孩子相比較,父母可以讓孩子和孩子的過去相比,這樣既不會打的孩子,又可以鼓舞孩子不斷進步。

別人家的孩子的出現,不僅是因為父母,也是因為我還不夠優秀。我要努力做到最棒,追上別人家的孩子,讓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不比別人家的孩子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