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歲月沉澱,蒼生不過是一瞬,在那個布滿硝煙與瓦礫的亂世中,他——張子房就那么纖塵不染的活著!

高祖曰,夫運籌帷幄,決勝於千里之外,子房之功也;蘇子頌,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太白歌,子房未虎嘯,破產不為家。滄海得壯士,椎秦博浪沙。報韓雖不成,天地皆振動。而我更佩服他的淡然,仿若天地間的一切都與他無關,而他又是那般胸有成竹,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初見,便只想到一個詞,溫潤如玉。真是儒家的男子,骨子裡都透露著書墨的氣息。早已褪去了博浪沙狙擊秦王的衝動,儒家的內在賦予道家的風骨,血性依然,只是化去了戾氣已然一團和氣。舉手投足,回眸倩笑,都是漁火行舟的溫軟。

在那個武力充斥著的年代,這個溫潤的男子從容的穿梭於其間,指點江山。他不似項羽,輕用其鋒。他不上戰場,卻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指揮著劉邦的軍隊隨物賦形繞過強敵,進入關中。縱然消滅秦軍主力的是項羽,讓子嬰交出國璽讓道的人卻是劉邦。《老子》曰: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水堅強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子房便是如此,如水般平靜安然,如水般深邃淡泊,仿佛天下一切都不能使其動容,然而整個天下卻都在其運籌帷幄的指尖。

他淡然,淡然的那般自信,縱然面對千軍萬馬也難在他臉上看到一絲慌亂,他記得國讎家恨,只是少了當初的衝動任性。他懂得忍,他在暗處積蓄力量,韜光養晦。“非有平生之素,卒然相遇於草野之間,而命以仆妾之役,油然而不怪者,此固秦皇帝之所不能驚,而項籍之所不能怒也”如此天下間還有什麼能讓他動怒?還有什麼能惹他激動?當年韓信要自立為王,以此作為替劉邦解困的條件,惹得劉邦大怒,若不是子房及時要其顧全大局忍耐,楚漢爭霸結局會不會變?漢家天下又會如何?不得而知。面對項羽,也正是子房教劉邦忍之,養其全鋒,而待其弊,終而勝之。所以蘇子感慨:由此觀之,猶有剛強不忍之氣,非子房其誰全之?於他還是那般淡然自若,淺笑晏晏,仿佛可見,臨風陌上,走馬平川,看他翰墨暈開的江山,餘音婉轉。

他有傲世才華,捭闔天下,卻只為韓報仇,無心天下,睥睨王權。因為他是王者師,而不是帝之僚。有點像合作的味道,他輔助劉邦奪得江山,為韓報仇,完成了彼此的使命。兩人的關係也似乎也船到橋頭自然直,因此畫上了完美的句號。所以當蕭何陳平等人在為百廢待興的新王朝殫精竭慮時,他卻杜門不出半年有餘,只是在劉呂請教時,指點一二。當然,以他的才能,指點的都該是點睛之筆,所以沒有任何的血雨腥風就保住了太子之位。在那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城的年代,在王權之下,他沒有成為封建體制中的一枚螺釘,這是該有怎樣的智慧?這不由使我想到了諸葛亮——那個隆中對中記載可與興漢四百年的張子房才能相提並論的男子,只是可惜了有子房的才能,卻沒有其智慧。同樣是所遇知己者,同樣是為了漢家天下,跟了劉備,王權便成了枷鎖,王權束縛了他。為劉備父子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終不過是王權下的殉葬品。

面對權力和財富他是冷靜的,也是不屑的。天下都不能使他動容,其他的又怎么能羈絆住他?所以他上書曰:“家世相韓,及韓滅,不愛萬金之資,為韓報仇強秦,天下振動。今以三寸舌為帝者師,封萬戶,位列侯,此布衣之極,於良足矣。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便學辟穀,道引輕身去了。遠離了榮華富貴,也避免了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結局。事實證明子房是對的。留下的人最後的結局都基本不得善終。范蠡與西施泛舟湖上,張子房雲遊人間(當然,最後在呂后的勸說下還是食人間煙火)他們都是極致的相似,極致的聰明人,懂得審時度勢,同時也懂得適時放棄,有多少死在王權下的人不是因為貪戀王權富貴?像子房、范蠡詞般智慧的人不多了。當然,願棄人間事,欲從赤松子游耳,我想該是更符合他的心性吧!他是那般的淡然自若,溫潤如玉,悠然的風骨恍若嫡仙,又怎么會被功名利祿所羈絆,被塵世俗事所糾纏?雲遊天下才是其本心的釋放。

經歷了烽煙四起,群雄逐鹿的亂世;目睹了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慘烈;看盡了狡兔死,走狗烹的悲涼。他依舊纖塵不染的走過,不帶一絲憂傷。行走在陌上,看一川繁花——陌上人如玉,公子世無雙。

陌上花已開,君可緩緩歸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