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應能力是一種毅力

如果你在廚房做過飯的話,就會有被熱鍋籠燙過手的經歷。為什麼廚師和上了年紀的人,他們的手可以端起冒著熱氣的蒸籠和滾燙的油鍋,難道說他們的手就耐高溫嗎?其實不然,一是他們的手經常接觸熱器皿有了適應性;二是他們的經歷磨練出了適應生活的毅力。所以說適應能力是經過磨練而產生出來的,並且需要毅力的支撐。

適應能力與毅力。大家都看過奧運會馬拉松比賽吧,這項賽事全程為42.195公里,衣索比亞老將格布雷西拉西耶,他憑著堅強的毅力跑出了2小時3分59秒的世界好成績。因為這一項運動距離長體能消耗非常大,起跑點參加的運動員很多,但是隨著賽程的長度,不斷地淘汰著運動員,能堅持跑到終點的運動員就少之又少了,所以人們把它稱之為毅力賽跑。這就像大自然“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硬道理,你不具備適應能力就會被無情地遭到淘汰,這就是淘汰的殘酷性。從這個例子想到了教育孩子的過程,一個孩子從呱呱落地到成長為一個有知識有學問的人,都要經歷十年寒窗苦,並且不是錢和父母親能代替的事。每個孩子的成長都要經歷幼兒時期的啟蒙學習;經過國小時期的爭強好勝學習;經過國中時期的知難而進學習;經過高中時期的天道酬勤學習。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不斷地淘汰著因為早戀、懶惰、嬌生慣養、學習不刻苦的學生們,這樣到了參加高考能考入名牌大學的學生就寥寥無幾了。所以說接受教育是一件考驗一個人毅力、恆心、勤奮和自信的大事情,更是人人必須要去參加的一場人生馬拉松賽事,參加它的比賽不會有完美的記錄,只有人為絕頂我為峰的無限追求。

適應能力與吃苦。說白了適應能力就是個能忍受艱苦環境去吃苦的過程,但是吃苦是有區別的,一種吃苦是用體力勞動無奈地去感受其艱辛,一種吃苦是主動用腦力勞動去感受其艱辛,其結果是平凡成就了偉大。看來適應能力是具有它的被動性和主動性區別的。“媽不愛聽你說難,因為能吃苦就不難”。這是一九九九年考入北大,天津武清縣極其貧困的農家子弟安金鵬母親經常教育兒子的一句話。父患癌症爺爺奶奶也是重病纏身,瘦弱的母親撐著這個傾斜的家庭。金鵬是學校唯一連素菜都買不起的學生,媽媽每個月都步行十多里地,去速食麵廠給他批發二十斤速食麵渣做為他的菜,他學習用的草稿紙也是母親步行十五里開外的印刷廠求人為他要的。他想買一本《漢英詞典》,娘兒倆推著一小平車菜,步走了四十里地,到縣城賣了二十元錢,買上詞典媽媽又給金鵬買了兩個燒餅,把僅剩下的一元錢又裝入了口袋,這個能吃苦的母親餓著肚子來回步走了八十里路,這就是她為兒子言傳身教能吃苦的教育榜樣。他深情地說:“家母是一位向苦難,向厄運抗爭的英雄,是我人生最好的導師。”

能吃苦的品質可造就不屈的靈魂。一個人在人生的道路上難免遇到苦難,你如果是一個懦夫,就會把痛苦放大到可以逃避的藉口,你如果是一個強者,就會把不幸縮小到萬幸去征服它。就筆者經驗之談:“不吃苦的父母,就培養不出能吃苦的孩子。”從古至今,見賢思齊都是些能自找苦吃的高尚人。因為他們不斷地在提高追求著自己各種知識修養的完美,自然是吃苦人都愛去學習的榜樣。

適應能力與付出。如果自己能把自己說服了,就是意志戰勝了懦弱;如果自己能把自己征服了,就是毅力戰勝了懶惰;如果自己被自己感動了,那就是寂寞升華到了無畏。態度決定一切,付出必有回報。筆者愛好琴棋書畫,有網友問:“我寫多少年字可以寫好?”我回答說:“這個你不要來問我,你要問自己的毅力。”因為我寫書法三十多年了,還是十年前看到了啟功前輩的一句話:“一個書法家必須是一個文學家,一個文學家不一定是一個書法家。”我從此開始努力學習大中華文學知識,把兒子大學學習漢語言文學的課本,自己一本不拉地學習了一遍,特別喜歡閱讀《古代文論》和《古代文學作品》,一下子感覺自己就像暢遊在了知識的海洋里,並且寫下了多篇讀書心得體會,自己都能感覺到自己的書法水平和欣賞能力在不斷地提高。

適應能力可抹平你苦難心酸的經歷,適應能力可挺直你彎曲的脊樑。但是適應能力不會博取強者的同情,適應能力更不是為了裝潢門面而做的造型,它是你躬耕樂道撲下身子的背影,辛勤的汗水卻可贏來別人敬佩的掌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