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壯闊的精神河流

綿延而又堅毅的兩條弧線。懷抱著細水長流。弧線文不加點地延伸了兩種文化,流水巧奪天工地交織了此岸和彼岸。沿著一條河流追溯它兼容的文明。與其說是一份對源遠流長的敬慕,不如說是一場意味深長的體驗;順著一條河流感受它經歷的風景,與其說是一段刻骨銘心的旅程,不如說是一次河流對歲月精緻的聆聽。這樣讓人縈迴和成長的精神長河,即使當時間悄無聲息地駐足,它也依然將譜寫出恆久不變的流動的美麗。

流動中湧起我的回憶。兒時的自己是那樣盡情穿梭在清澈快樂的童年。當望著父母以朋友身份推薦的名著《約翰·克利斯朵夫》,那厚厚的書本讓我既有些畏懼又有隱隱的探究的欲望。醞釀過後,在堅定的閱讀信念中,我開闢了這片精神領域在我心靈深處的發源地。起起落落的文字,深深淺淺的句點。在一次又一次的心靈碰撞中,情不自禁地融入這條被世人讚不絕口的河流。時光似畫外音一般靜靜地划過歲月的容顏。如今的我是在成長中豐滿了思想的新生命。再一次提及那個名字,我,有著濃濃的感動。那些長長的篇幅像是刻在我心裡,靈魂在汲取,我懂得了什麼是崇高,什麼是信念。我也懂得了生命最真實的色彩應當怎樣去充實。

《約翰·克利斯朵夫》是羅蘭最著名的長篇小說。羅蘭說,他用貝多芬的眼睛觀看並且批判當今的歐洲。小說描寫德國血統的天才音樂家約翰·克利斯朵夫奮鬥成名的一生。小說的出版,使羅蘭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被認為是西文世界的重要作家之一。

以一種唯美的筆來抒寫內心奮發著的熱愛,是一種怎樣的淋漓盡致;或者說,用滿懷溫暖的情致來歌頌一段風雨兼程的人生之路,又是一種怎樣的寬容與博愛。羅蘭是一位真正意義上的作家,筆的運動只是因為文字已經深深地融入生命,柔潤與剛毅,功底與心境,他就像一朵嫣然的花,不經意間開出了美麗。如果物理學家的名言佳句是“給我一個支點”,那么,羅蘭的名言佳句就是“給我一泓生生不息的流水”。他,將這一切讓人流連忘返的精神美酒點點滴滴溶入了四條凝聚神韻的河流,從前的從前到從前、到現在、到未來,亘古的畫面詮釋了永遠。

自然之河在流淌。

萊茵河靜靜地在歲月的面容上穿行,流出一份文化苦旅。夢幻湖畔、碧波清影,曾是多少音樂家念念不忘的音樂聖堂,是多少文人墨客心中可親可敬的力量之源。它喚醒了沉睡的心靈,滋養了喑啞的聲音,繪滿最真摯的喜悅與憂鬱,沉澱著文化特有的凝重。萊茵河與天下所有母親一樣,有著偉岸的身軀和堅定的心靈。約翰·克利斯朵夫就是在這樣一棵雄壯的大樹上結出的一顆最豐滿的果實。在那樣的水流中,他找到了自己;在那樣的精神田園裡,他認識了生命;在那樣的綿延不絕中,他領略了所有值得銘記的真諦;在那樣的偉大使命的起源處,他也懂得死亡是另一種永生的存在方式。當凝視著眼前呈現出的壯闊,在無聲無語中,他的骨子裡注入了對生命的敬畏,他的整個靈魂都被另一種永恆的力量占據——希望!

音樂之河在暢想。

蘊蓄了音樂的河流是一座屹立不朽的豐碑,它是執著地縈迴在樂章里的心靈艱難跋涉的見證。音樂是靈感的道路,是一塊最質樸的石頭。而約翰·克利斯朵夫正是這樣一位建設者,這樣一位雕刻家,用他與生俱來的音樂天賦進行了長久的孕育,用他最終領悟到的精華給世界注入新鮮的血液。當那些如詩如畫的鏇律在如痴如醉的人們耳際縈繞迴響,有多少人能夠了解,為了這一刻的光華燦爛,他付出了多少努力與力量,守候了多少耐心與寂寞;又有多少人能夠懂得,為了作品的自然天成,他期盼了多少“心有靈犀一點通”,度過了多少因一觸即發的靈感而徹夜工作的夜晚。這一段旅途,有森林,有高山,有海洋,有沙漠,他就是這么堅定地一步步走過。對於他的整個生命,這是一筆無與倫比的偉大財富;對於整個世界,這更是一種讓所有人用心體會的偉大精神。

心靈之河在成長。

“整個的人都很緊張。雷雨一天天地醞釀著。白茫茫的天上布滿了灼熱的雲。沒有一絲風,凝集不動的空氣在發酵,似乎沸騰了。大地寂靜無聲,麻痹了。頭在發燒,嗡嗡地響著,整個天地等著那愈積愈厚的力的爆發,等著那沉甸甸的高舉著的錘子打在烏雲上面。又大又熱的陰影移過,一陣火辣辣的風吹過;神經像樹葉在發抖……

“這樣等待的時候自有一種悲愴而痛快的感覺。雖然你受著壓迫,渾身難過,可是你感覺到血管裡頭有的是燒著整個宇宙的烈火。陶醉的靈魂在鍋爐里沸騰,像埋在酒桶里的葡萄。千千萬萬的生與死的種子都在心中活動,結果會產生些什麼呢?……”

充滿激情與躁動的心靈波濤,不僅是年輕氣盛的約翰·克利斯朵夫一個人所擁有過的感覺,還是所有年輕的心共同碰撞、經歷著的境界。青春應是被理想與活力充斥著的,哪怕是多了一些無畏的衝動或是不必要的輕狂。年輕的歡樂中,克利斯朵夫將他對生命強度和張力的一切感受獻給了音樂,同時,伴隨著音樂,成長、蛻變、完美自己的人格。多少個年頭流逝過後,克利斯朵夫在對音樂的狂熱上,增添了理性的認識和評論。

“克利斯朵夫對那些音樂界的俗物尤其感到噁心的是他們的形式主義。他們之間只討論形式一項。情操、性格、生命都絕口不提!沒有一個人想到真正的音樂家是生活在音響的宇宙中的。音樂是他呼吸的空氣,是他生息的天地。他的心靈本身便是音樂;他所愛,所憎,所苦,所懼,所希望,又無一不是音樂……天才是要用生命的強度來測量的,藝術這個殘缺不全的工具也不過是想喚引生命罷了。但法國有多少人想到這一點呢?對這個化學家式的民族,音樂似乎只是配合聲音的藝術。它把字母當做書本……”

藝術家的靈魂再高尚,也與凡人一樣有著不可全然彌補的缺陷。只是,藝術家總是在不斷向著更崇高前進,不斷完善自己,所以,我們是應該向他們學習的。克利斯朵夫的成長帶來了成熟與冷靜,也許無法再激起豪情萬丈,卻用另一種沉穩的姿態向人們展示了他擁有的智慧與底蘊。

生命之河在飛揚。

精妙絕倫的語言涌動出生命的波瀾壯闊。

約翰-克利斯朵夫這個形象。一半像貝多芬,一半像作者自己。一生追求真善美,不斷反抗腐朽沒落的藝術和庸俗的社會環境。作者通過克利斯朵夫的奮鬥,表現了一代具有民主思想的知識分子的彷徨、追求、苦悶和幻滅,反映了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理想主義、英雄主義和強者意識。

我國著名學者傅雷先生在擔任本作品譯者時曾寫道:“《約翰·克利斯朵夫》不是一部小說——應當說,不止是一部小說,而是人類一部偉大的史詩。它所描繪歌詠的不是人類在物質方面而是在精神方面所經歷的艱險,不是征服外界而是征服內在的戰績。它是千萬生靈的一面鏡子,是古今中外英雄聖哲的一部歷險記,是貝多芬的~部大交響樂。”

卷首,羅曼·羅蘭題詞:“獻給各國的受苦、奮鬥、而必戰必勝的自由靈魂!”如今在我看來,這極富生命力的文字已不僅僅是一種對自由的吶喊和對戰士的激勵,而是一部獻給全人類靈魂的最深摯的讚歌。克利斯朵夫即使是去世的時刻也懷著對生命崇高的敬意和熱愛。因為,回顧他的一生,他無怨無悔,轟轟烈烈。生命只有一次,來去匆匆的年華中,在歲月的長河裡追溯生命的真諦,唯有創造,才能與永恆的山河同在;唯有希望,才能引領幸福之舟遠航!

曾經以為,希望是笑容;曾經以為,希望是溝通;曾經以為,希望是不屈;曾經以為,希望是生命。而在靜靜感知了這震撼人心的流水文字後,凝視中,我釋然,希望原來就在生命的內心深處——拼搏的力量。與命運交鋒——這,是生命生生不息的本能!有了這樣的精神河流,我們不會畏懼於更遙遠更未知的道路,前面有許多英雄因為這奮鬥倒了下去,化做的豐碑卻在瞬間鑄為永恆!

徜徉在羅曼·羅蘭開掘的精神長河中,音樂是辛苦旅程的瓊漿,音樂是偉大生命的海洋,流過了千山萬水,跨越了千世百年,見證了後人對他尊敬的目光,暢想著每個生命為理想追尋的亘古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