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鎮風采

大自然的絕妙之處在於造就環境之美,環境的傑作在於塑造傑出人物。江南水鄉烏鎮就是造就文學巨匠茅盾的古老城鎮。

我最早認識烏鎮是早年上高中時讀茅盾的短篇小說《春蠶》。那水鄉的秀美以及小橋流水的韻致,本身就是一首婉約詩;老通寶的古樸勤勞,和多多頭的倔強叛逆形象,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陽春3月,趁到杭州公幹之餘,在浙江《親職教育》雜誌社沈社長等陪同下,我們驅車來到烏鎮。烏鎮已非想像中的烏鎮。這裡高樓林立,鱗次櫛比,汽車來往,人聲嘈雜,已嗅到現代化城鎮的氣息。然而,沿河兩岸還保留了鎮中心古老街道的舊貌,依稀還能看出昔日的風采。

烏鎮已有兩千年歷史。春秋是吳越疆界。公元前52024年,吳國駐兵防越,故名“烏戍”。後來越國滅吳,越國諸子中有一烏余氏封於此,故改稱“烏鎮”。烏鎮座落京杭大運河之旁江浙兩省交匯處,儼然是江南水鄉一顆璀燦的明珠。

這裡儘管人文薈萃,文化底蘊豐厚,但令人遺憾的是,烏鎮被遺忘而名不見經傳,自從一百多年前誕生了文字巨匠茅盾,烏鎮才蜚聲海內外。

我們去烏鎮那天,剛剛下過一場小雨,天空灰濛濛的,古老的烏鎮像一位蒼桑老人,戴著黑青色氈帽,套著對襟馬褂,鑲襯著白色裙裾,似乎坐在一艘大烏蓬船上,悠悠的河水盪開波紋又迅速縫合,撫平歷史的蒼桑。整個烏鎮籠罩在薄薄的煙靄中,顯得愈發古樸、典雅,略帶朦朧和神秘。

走近烏鎮,我們逐漸看清“烏鎮真面目”。我們沿著河岸,這河岸是青石板鋪的道路,寬約2-3米;這河叫東市河,河寬約10幾米,河水綿綿的、悠悠的樣子。青瓦白牆典型江南水鄉房舍倒映水中,臨河幾根石柱子頂著猶似北方陽台的房間,幾位老人坐在椅子上曬著太陽,那神情似乎對遠方的來客表現出一種自豪的樣子,那是一種對文學巨匠茅盾的景仰而產生的豪情。

我們在河埠頭看到一條練武船。船上幾位年輕的後生持槍刀對打,在鏗鏘鑼鼓的催動下,愈打愈烈;隔河觀眾越來越多,且不時地爆發出雷鳴般掌聲。據說這是烏鎮傳統的節目。其歷史可追溯到南宋,經久不衰,流傳至今。體現這一帶蠶鄉農民尚武精神。街兩旁是刀削般木板房,赭石色的油漆斑駁,我感受到百年滄桑;石板路坑坑窪窪,留下了歷史的足跡。是近百名進士舉人留下的足跡,還是文學巨匠茅盾履痕,實際已無從辨認。我看著看著,仿佛從歷史的塵封中走來了一位濃眉大眼,寬額頭高鼻樑,西服革履的中年漢子,他在漫步,他在思索?那不是30年代的茅盾嗎?他也許正在構思長篇巨著《子夜》呢。

我急看門牌,那不是觀前街17號嗎?由陳雲同志書寫的“茅盾故居”四個大字赫然懸掛在一個黑漆大門上方。那是一座清代建築,四開間兩進磚木結構的舊式樓房。據說是茅盾的曾祖父沈煥在武漢經商賺了錢購置的房產。樓房二層坐北朝南,面臨觀前街。茅盾1896年7月出生在這裡,他在這裡度過童年的生活。

茅盾老房後面是塊園子,1934年茅盾用自己的稿費,在這裡親自設計蓋了三間平房作為書齋。他的中篇小說《多角關係》就是在這裡創作的。在茅盾故居對面是一爿商店,那是《林家鋪子》的原型。其實,何止是《林家鋪子》,茅盾的小說《春蠶》、《秋收》、《殘冬》都是以烏鎮為背景創作的作品。

烏鎮孕育了偉大作家,作家又創作出偉大作品。

走出茅盾故居,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坐在東市河弓形橋上,望著古樸典雅、高高低低樓房(二層與平房相間),看著河邊綠色的柔柔的柳條像纖秀的少女在邊歌邊舞;橋下軟軟的河水閃著粼粼波光。烏鎮正像一首抒情詩,情深深,意濃濃,激越心胸;烏鎮又是一部長篇小說,跌宕起伏的情節引人入勝。詩的意境,小說的情節塑造了文學巨子茅盾。

烏鎮孕育了茅盾,茅盾塑造了烏鎮。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