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美好的青詞

艾默生說過:“對別人述說自己,這是一種天性;因此,認真對待別人向你述說的他自己的事,這是一種教養。”世界處處有溝通,在這個世界裡,溝通使我們的生活不再單一,而變得有聲有色。

曾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曾經有一對夫妻,每次吃雞蛋的時候,女人都要把自己喜歡吃的雞蛋黃給丈夫,自己吃雞蛋清;而丈夫,也把自己喜歡吃的雞蛋清給妻子,自己吃雞蛋黃。幾年過去了,有一天,男人不經意回家發現女人正在津津有味的吃著雞蛋黃,他很奇怪:“你怎么吃雞蛋黃了,你不是最喜歡吃雞蛋清嗎?”女人說,實際上她最喜歡吃的是雞蛋黃。而男人也感慨,我最喜歡的可是雞蛋清啊。

這個故事讓人感動,感動於兩人的相敬如賓。但也讓人遺憾,遺憾的是兩人缺乏溝通。他們自以為自己喜歡什麼對方也一定喜歡,實際上根本就不了解對方真正的需求,結果幾年來,他們都以為自已的犧牲換來了對方的快樂。如果兩人經常溝通,那么,對方的喜好便會得知,知道了對方的喜好,各取所需,投其所好

其效果可能事半功倍。

我們平時總愛將真實的心靈深深藏起,我們總是吝惜說出諸如感謝、珍惜、痛悔、喜歡一類的話語。然而,正是因為我們的吝惜,使我們忽略每一個溝通機會。同時,我們應該用平等的身份與人溝通,真誠地去與人溝通。我們不應該讓溝通也和這人社會中的利益關係一樣蒙上虛偽的面紗。只有不再吝惜,真誠地面對別人時,才有真正的溝通。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個叫王生的人,去鄰居家借斧。因為鄰居有一次沒借給他犁,他就疑心這次鄰居也不會借給他,進而覺得鄰居是小氣鬼,並越想越生氣,當他走到鄰居家時,把鄰居大罵了一通,然後就扔下了不知是怎么回事的鄰居走了。這個故事聽起來很可笑,大部分人都會覺得中有在王生這種“傻子”身上才人發生這種事。但只要仔細想一想,你就會發現,這種事在我們每個人身上都發生過,只不過沒有王生那么誇張,或者自己不曾注意到。當我們與別人溝通之前,往往會先去猜測溝通的結果,進而產生猜疑,最後令溝通不能得以順利進行,猜疑可以說是溝通最大的敵人。

很多人認為在溝通前保留猜疑的心理並不是壞事,這可以讓人在溝通時更得體。但這種猜疑真的有益處嗎?曾有這樣一個公益廣告。在一個辦公室中,兩個員工面對面地坐在一張辦公桌的兩邊。其中一個員工工作遇到問題,想請教另一個,但心裡卻想“如果問,一定會被他嘲笑的”以至於不敢開口。而另一個員工則因發覺對方不時看自己,而疑心自己工作了出了錯誤,而又怕對方看扁不敢詢問,最後兩個都不能好好工作。從這個廣告中,我們可以看出,很多時候,只要溝通就可以很好地完成的事,因為猜疑而導致不好的結果。猜疑阻止了人們。妨礙了人們的交流,也在人與人之間豎起一面面高牆。猜疑實在是有百害而無一利。

人生活在社會中,就時時刻刻需要與別人溝通、交流。沒有溝通就沒有社會進步、事業的發展。人與人之間如果少一些猜疑,多一些相互信任,相信世界將會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