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思緒

“桂子月中落天香雲外飄。”八月十五月兒圓,又是一年桂花香。傳說吳剛伐桂千百年,日復一日的努力,才在每年月最圓的時候堪堪“搖下”一陣桂花雨。而這月宮的桂花雨飄落人間,香溢千里,甜了天上天下。

兒時起便熟於枕邊的故事裡,奔月的嫦娥、搗藥的月兔、砍樹的吳剛無一不是神秘色彩中描繪神話中秋,看不懂大人的行為,只知道會有美味的餅,所以每每期待。至於中秋節什麼的,早已被貪吃的童年拋出嘴巴之外。直到長大了稍明事理,才懂得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中秋始於唐初,盛於宋朝,至明清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也許最初是為了祭祀,也許最初是為了慶收,或也許最初不過只是娛樂作用,但如今,中秋已成為中華文化不可割捨的一部分,無論身在何地,操持一口怎樣的語言,只要是中國人,就永遠不會忘記故鄉的月、故鄉的餅以及故鄉的人。

從古自今,幾許文人對月悲懷,思鄉懷家?客作他鄉,鄉淚流乾,遙寄一輪圓月,只願家人身體安康,一切安好。“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即使相隔千里,蘇軾對弟弟美好的祝願總能傳達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雖然我身在異國他鄉,但有圓月作伴,總不會是寂寞的;“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白露時節月清冷,望月思鄉,故鄉的月亮遠比他鄉的要圓。

“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每年中秋必團圓,而我故鄉的祭月通常要擺上幾隻精緻的大月餅,些許水果,有小孩的時候還會放上零食飲料,大人們邊賞月邊聊天,孩子們嘻嘻哈哈囔作一團,有些時候還會買來幾盞孔明燈,放飛了,仰著頭看漸行漸遠的燈火,默默許下美好的心愿。可隨著點點燈火飛走了的,不單單是時光,更有心意,或者親情。

到底是誰為了什麼而百般藉口呢?孤零零的母親年老的面容上溢滿了悲傷,念念叨叨著,都走了,走了,一個都不回來了。電話那頭的兒女賠笑著,說工作繁忙,實在沒有時間。

中秋節的意義並不在於放假,月亮雖然看多了就不覺得圓了,月餅即使走出門就可以吃到,可該珍重的卻是陪在身邊的人。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團圓團圓,抽出時間,陪陪家人總是好的,也許在你以為很久很久的時候,只要一個變數就輕易變成了很久很久以前。中秋佳節來臨,回家看看,吃頓團圓飯,再不濟也要發條簡訊。

或者該說古人聰明至極?

多少首古詩中,憶鄉念親里,藏存著對故鄉故人的懷戀。珍惜在一起的時候,總比離開時懷念要好,所以從古至今的中秋,是為如此存在的?

我想,答案只有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