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也是一種修養

想必同學們看到這個題目後一定會萬分驚奇。裝?裝傻?裝呆?怎么會是一種人生的修養?它怎能和人生的修養相提並論?其實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也感到十分的好笑,裝,一種虛偽的表現,一種欺詐的手段,竟成了人生的一種的修養?起初,我不理解。後來見識漸漸廣了。重新將這句話提出,好好品味了一番,方才有所感悟,明白了裝與人生修養之間的關係。現在想想,說這句話的人一定是個哲人。一位生活閱歷廣泛大師。他的這句話,表面上看似滑稽搞笑,但是用心去深入理解,真的會令人收穫很多,感觸很多。想想當時我對這句話的粗淺理解和妄下的結論,真是令我汗顏。

裝,的確是一種修養。寬容就是一種裝,將別人的過錯與內心惱火深埋心底,不露聲色,給予別人改過自新的機會。沉默也是一種裝,平日裡默默無聞,在關鍵之時突然展現自我,達到不鳴則已,一鳴驚人的效果……

說了這么多,或許你還有些不解,或許你還有些異議。那么我就來給你講述幾位古人“裝”的例子。來解決你的困惑,讓你也明白這一深奧的人生哲理吧。

首先就讓我們來談談大家比較熟悉的越王勾踐吧。說起這個勾踐,大家的腦海里一定都會浮現出“忍辱負重”這一成語。其實,勾踐的“忍辱負重”就是一種裝,一種高明的偽裝,一種政治與軍事上的欺騙手段。說他忍辱負重,其實是美其名曰。而用當今通俗的話來講,勾踐的這種行為叫“裝孫子”。或許大家聽了這句話會感覺好笑,會對勾踐的印象有所改變。可你是否想過,在當時那種境地之下,如果勾踐不這樣做,他會怎么樣?他還能一雪前恥,重振國威嗎?他還會成為天下人所敬畏的霸王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說,勾踐之所以去做吳王的“孫子”,也是為形勢所迫。他的舉動畢竟關係到一個國家的命運與未來。如果他因一時的惱火而不屈服,奮死抵抗。那么,越國將從此消失,他也會因此而成為遺臭萬年的亡國之君。所以,勾踐這一裝,是在權衡利弊,三思之後而決定的。這就體現了他為國為民甘受苦難的精神。這個決定,也體現了他多大的勇氣和人格的氣魄。這難道不是一種修養嗎?這不是一種“裝”嗎?同學們,你們現在想想,如果你是勾踐,在當時的那種境地之下,你會這樣做嗎?你有這個勇氣嗎?你會甘願成為他人的奴隸嗎?即使你這樣做了,回國之後,你會不忘前恥,勵精圖治嗎?所以,由上可見,勾踐這個裝孫子的舉措,背後其實是滿滿的心酸之淚。他這樣做,是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是為了麻痹敵人,試圖自己東山再起,重拾往日的輝煌。這就是一種人生的修養,一種能屈能伸的人格魅力,一種修養極深的“裝”!

當然在歷史上,也有一些不會“裝”的名人,他們的不會“裝”並不是代表他們沒有修養,而是他修養的境界還沒有達到圓滿,在為人處世之中,不能做到八面玲瓏。這就好比習武之人,武術還沒有練到家,不能和真正的高手一一過招。例如,元末明初的大財主沈萬三,就是因為不懂得為人處世要三思而後行,做人要裝低調,不能顯擺這一道理。最終惹怒了皇上,導致了家財散盡,流放在外,客死他鄉的悲慘結局。

同學們,如果你還留心觀察生活,生活中也有許多這樣的事情,如一次考試下來,有些人因一點小小的進步而欣喜若狂,四處張揚,而有些同學卻是默不作聲,悄悄地收起他們那份令人滿意的考卷……同樣是考了較好的成績,但這兩方同學的態度卻截然不同。前一種的同學,是一種過分的張揚與顯擺,表現了一種驕傲的自滿心理,而後一種的同學,卻體現出了一種深沉的低調與謙遜。或許他們的心中也很激動。但他們不表現於臉色,只是在自己的內心,默默的體會著成功的喜悅。這就是一種“裝”,一種老練,深沉的“裝”,這同樣也體現了他們高貴的修養,他們懂得抑制住自己內心的波瀾,即使眼前是一片陽光燦爛或是一片慘澹黯然,他們都能保持良好的心態,以高明的“裝”,高貴的修養,給予別人一種平穩,深沉之感。讓別人從心底生出深深的敬佩之情。

所以,根據我上面所舉之例,我相信你們一定對“裝”與人的修養有了一個更為深入的了解。“裝”,是要有本錢的,是要有一定的素養的。生活中並不是人人都能“裝”好,人人都能“裝”。人人都會“裝”。“裝”是你人生修養的一種判定標準。“裝”的越好的人,他的魅力一定很大,對人生的感悟一定很多。當然了,這種裝,是建立在社會主義道德觀上的,並不是生活中表面上的欺詐與偽裝。而是一種深層次的為人處世的方法,是一個生活的哲理,需要你用心的領悟,細細的體會,才能體會出那真正的蘊意。

希望我的文字能給予你生活上的啟示,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