呵護孩子心中的“西瓜樹”

一名國小三年級的學生寫了一篇作文,標題是《我愛家鄉的西瓜樹》,第一句就是“我們家樓下種了一棵西瓜樹”。依30分為滿分的標準,改作文的老師給這作文打了24分,既充分肯定了學生的想像力,同時也加了一句批語“西瓜不長在樹上”。

孩子多是富含想像力的,因為沒有條條框框的限制,他們的思維往往天馬行空,匪夷所思,但有時候卻缺乏常識。這恰恰是孩子的特點,對於孩子的大膽想像,絕對不能隨意扼殺,而應給予熱情鼓勵,多包容、少批評、善引導,以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和信心。因為,有一項對全球21個國家進行的調查令我們震驚,調查顯示,中國孩子的計算能力排名第一,想像力排名倒數第一。在中國的中小學生中,認為自己有好奇心和想像力的只占4。7%,而希望培養想像力和創造力的只占14。9%。

保護孩子的想像力,就是保護孩子未來的創造力。有時候,孩子的想像力常被成人視為“胡思亂想”,其實,那可能恰恰是因為成人缺乏想像力所致。不妨再來看看這個小故事:美國沃帕科內塔小鎮,一位媽媽正在廚房裡洗碗,她聽到10歲的兒子在後院裡蹦跳玩耍的聲音,便對他喊道:“親愛的,你在幹嘛呢?”兒子說:“媽媽,我要跳到月球上去!”這位媽媽沒有給“胡思亂想”的兒子潑冷水,而是說:“好,不要忘記回家喲!”30年後,這個小孩成為第一個登上月球的人,他就是美國著名太空人阿姆斯特朗。少年的想像力對於成年後的事業成功之重要,由此可見一斑。

如果說,阿姆斯特朗的成功只是帶有偶然性的個例,那么,英國一項持續30餘年跟蹤上萬名英國人生活的調查則表明,想像力豐富的孩子成人後事業更加成功。英國教育研究所的研究人員分析了被調查對象在11歲時寫的展望自己未來的短文,然後將短文內容與作者42歲時的實際情況相比較。調查顯示,在11歲時便有豐富想像力的孩子當中,50%的人42歲時都成了出類拔萃的人物;而想像力較差的孩子中,這個比例僅為20%。

由於數千年來傳統文化的禁錮,凡事要求循規蹈矩,師法古賢,國人歷來在科技想像力方面比較薄弱,很少有異想天開的例子。其實,中國人也曾有想像力豐富的時代,先秦時代的神話精衛填海,女媧補天,夸父追日,愚公移山,共工撞山、羿射九日、嫦娥登月等,何其大膽精彩。可惜,後來的獨尊儒術,專注六經,八股取士,鑽故紙堆,把中國人的想像力幾乎扼殺殆盡,也直接導致了近代中國的積貧積弱,落後挨打,教訓十分深刻。

前不久,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對他豐富的想像力的肯定與鼓勵。一個貧瘠、落後、封閉的高密,居然能給他提供無限的創作來源,讓他變幻出無數具有傳奇色彩的人和事。他的成功也能給我們的科技教育界以啟示和警醒:不敢創新,缺乏想像力,滿足於跟在人家後頭幹些修修補補的課題,弄些改頭換面模仿抄襲的項目聊以自慰,就永遠不可能走在世界科技潮流的前頭,與諾貝爾科技獎也會漸行漸遠。

因而,呵護學生心中的“西瓜樹”,與支持孩子的“登月夢”,對於培育他們的想像力,同樣大有意義,同樣值得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