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棄並不代表失去

“放棄”,這個詞語也許對於許多人來說意味著失敗和失去。但,放棄也意味著新的開始,意味著新的事物即將到來。

我並不認為放棄是失敗的表現,在一定的情況下,“放棄”甚至是勇氣。因為你有勇氣去放棄你所堅持了很久的東西,而去選擇另一種你不曾接觸過或是你曾經不想接觸的事物。我也曾放棄過,所以我知道那是一種怎么樣的滋味,但一番消沉過後,我還是繼續了我的生活,因為我知道:放棄並不代表失去。

陶淵明也許就是一個例子。他正是因為放棄了功名利祿,才有了“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情景,也才有“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的感受;更因為如此,他清高、不為利祿所動搖的精神才得以流傳千古,為後人所崇拜。

再如佛教的創立者釋迦牟尼,為了修身養性,不惜放棄家庭,放棄一切親情、友情,最終創立了影響人類社會數千年的佛教。還有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魯迅,為了改造中國國民的靈魂,挽救民族的危亡,追求獨立自主,毅然放棄了就要學成的醫學,拿起了文學這把快刀,刀刀刺向敵人的心臟。

古往今來,許許多多名人的例子就足以證明:放棄並不代表失去。正如人們所說的:“上帝給你關上一扇門的時候,會給你開一扇窗”。而這扇窗的發現就要我們自己的努力了,發現的代價也許就是要你放棄你所割捨不了的東西。

不管怎么說,“放棄”一樣東西並不不代表著就失去了那樣東西,它仍然存在著,而我們也仍然擁有著。就如同回憶一樣,你雖經歷了,它卻會長存於你的腦海中,永遠都不會離開。